新派讯 “每次骑电动车上路,都会下意识摸一下头顶的头盔,否则总觉得没有安全感。”11月16日,记者在潍坊街头采访时,家住高新区浪琴湾小区的市民高先生如是说。
提到从何时起养成的这个好习惯,高先生的思绪回到了两个多月之前。9月份的一天晚上,高先生加完班骑着电动自行车回家,觉得路途不远,路上车又少,就没戴头盔。走到家门口附近的一个拐弯处时,他的电动自行车不慎碰到了路沿石,整个人顿时失去平衡,一下子摔在地上。
“受伤倒不是很重,但头上擦破了皮,为此我戴了很长时间的帽子,时至今日还能看出伤痕。”高先生说,如果当时佩戴头盔,头部不至于受伤。从那以后,他就养成了佩戴头盔的好习惯。
当天,记者在城区东风东街与文化路交叉口、胜利东街与新华路交叉口、健康东街与金马路交叉口等多个路口蹲守调查,共观察了百余辆通过路口的电动自行车,发现绝大多数骑行市民都正确佩戴头盔。
市民刘女士以前出门很不愿意佩戴头盔,觉得容易压坏发型,影响形象。后来从媒体上得知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能在最危险的时刻救人一命,觉得不能心存侥幸。“风度形象很重要,但出行安全更重要,自己不对自己负责,后悔可就晚了。”刘女士说。
“最开始是害怕不戴头盔被交警查住,所以出门就戴头盔,慢慢便养成习惯了。”市民孙女士说,现在骑电动车不戴头盔反倒不适应了。
据了解,为着力解决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低,闯红灯、逆行、超速、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违法载人等“五类重点违法”突出问题,集中消除一批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潍坊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其中,骑乘电动自行车(包括摩托车、三轮车等)不佩戴安全头盔是专项整治的“头号重点”。
小小头盔,为何要如此“大动干戈”?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统计显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事故中,约80%为颅脑损伤致死。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当事故发生时,骑行头盔可吸收大部分撞击力,起到缓冲、减震的保护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曾发表公报,骑乘摩托车等两轮交通工具时戴头盔,可使受伤者的比例下降70%,死亡率下降40%。不戴头盔头部损伤率是戴头盔的2.5倍,致命伤不戴头盔是戴头盔的1.5倍,头盔对于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来说,相当于轿车驾驶人所系的安全带,是骑行者遇到危险时的最后一道防线。
该负责人呼吁广大市民骑行前,务必检查头盔是否完好,因松垮头盔无保护作用,所以佩戴时要系紧卡扣。另外,携带孩子时,必须给孩子用安全座椅、戴好头盔。
此外,潍坊公安交管部门提醒,市民购买选用头盔时,务必认清3C认证——可通过头盔上粘贴的“CCC”标志进行识别。选择好合适的尺码后,还要记得调整好调节器、正确固定位置后再骑车上路。此外,安全帽不能代替头盔使用,因为前面没有挡风罩,后面没有后脑勺防护措施。
新派融媒体记者:赵春晖/文图
实习生:赵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