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1月8日电(记者张钟仁、滕军伟)立冬时节,在我国首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的极顶,缕缕阳光透过古松轻抚着山间的石板路,游客沿着蜿蜒石阶,在山风中缓步前行。
泰山文化资源丰富,仅山顶就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387处珍贵碑碣石刻。岱顶林木茂盛,山林面积达5000多亩。为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1996年,一座“云边消防站”——泰山消防救援站在山顶悄然成立。
古建筑相互毗邻且多为砖木、土木结构,耐火等级低,山顶多为陡峭崖壁,救援站无法使用消防车辆等大型救援设备……种种难题,一度给消防指战员带来不小的挑战。
“这个灭火器阀门处有锈蚀,要放在阴凉通风处干燥处理,并涂润滑油保养。”在泰山南天门的熙攘客流中,泰山消防救援站指战员张康和同事在“未了轩”进行消防检查。
张康在“未了轩”进行消防检查。新华社记者 张钟仁 摄
为消除消防隐患,泰山消防救援站组成“消防巡查服务队”,坚持全天候全年365天巡查火患。“每名指战员每年要走过52万级台阶、2000多公里山路,队员们的鞋子隔几个月就要换一双,练就了穿越风雨如履平地的‘铁脚板’、绝壁开路救生转移的‘铁肩膀’。”泰山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李鹏说。
时代发展和现实难题,让消防指战员们认识到,仅靠传统的“手搏山火、肩扛救援”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消防救援任务的需要。
为解决大雾天气、地形险峻等救援难点痛点,指战员们自行设计制作辖区“一张图”,将山顶水源、辖区单位、道路分布及地形情况整合到电子地图中,还在救援站配备了无人机、下降通过器、新型背负式山林泵等多款新型山岳灭火装备,将新型装备融入到战术操法之中。
泰山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在天桥处开展山岳救助实战演练。新华社记者 张钟仁 摄
泰山消防救援站站长程鹏飞说:“如今我们已形成‘岱顶15分钟火灾扑救圈’,确保山顶所有防火单位在15分钟内都能及时得到救援。”在他看来,29年“零火灾”的背后,除了恪尽职守,也离不开与时俱进的战法迭代和因地制宜的装备创新。
近两年,泰山年均游客量突破800万人次,游客登山时崴脚、摔倒、昏厥等意外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崎岖山路上用双腿与时间赛跑,已成为泰山消防救援站消防员的日常工作。
2025年初,一名游客拍照时翻越护栏,失足跌落至数十米深的崖壁平台,身体多处骨折,命悬一线。面对近乎无处着力的光滑岩壁,指战员运用自创的多点锚固系统和轨道组合救援技术,在寒风中垂直索降,快速将伤者转移至安全地带,最终挽回伤者的生命。
“我们登山用了3小时,而消防员只用半个多小时便将我突发心脏病的妻子抬下了山。”一名被救助过的游客回忆道。“那天暴雨如注,我挑货上山的时候,看到几名消防员在前开路,护送伤者下山的场景,历历在目。”挑山工李培全感慨道。一个个或许早已被队员们忘记的惊心动魄的救援故事,记者从群众的口中听得真切。
单日最高出警救援12次、零下20摄氏度的雪夜里转移伤者……建站29年来,泰山消防救援站累计救助群众4800余人,从死亡线上挽救680多条鲜活生命,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为“十八盘的平安扶手”——在泰山消防救援站的荣誉室,800多封感谢信、200多面锦旗无言诉说着消防员的事迹。
泰山消防救援站建站29年来,虽然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像“螺丝钉”一般扎根岱顶的精神却一脉相承。
2002年出生的郑荣杰是泰山消防救援站最年轻的指战员。“山下道路积雪结冰,无法行车,我只能拖着行李从红门爬到中天门再换乘缆车;冬天山上用水只能靠手提肩挑。动辄就要翻山越岭走几公里山路……”刚来不久,山上艰苦的条件一度让郑荣杰打起了“退堂鼓”。
转变,在一次救援后。“在救援时,担架所到之处群众自发让路,纷纷鼓掌加油,满身疲惫瞬间消失大半,也为自己作为一名消防员所肩负的职责使命而感到无比光荣。”郑荣杰说。
消防指战员在检查岱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室内消火栓完好程度。新华社记者 张钟仁 摄
“每年新队员入站,必修课便是‘走一趟盘道、看一棵青松、访一位挑山工、学一遍站史’,激励队员们继续弘扬纪律严明、永不退缩、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李鹏说。
伴随着夕阳的余晖和无人机的低鸣,消防指战员们在陡峭的岩壁上再次开始了每天的救援训练。那一声声清晰有力的问答和索降清脆的窸窣声,是“泰山卫士”誓言如山、尽责至善品格的最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