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朱晓冲 临沂报道
“2号翼箱焊接机器人防护门没关就能启动!”今年6月,临沂临工重托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临工重托)F系列班组员工在设备巡检时,发现这一重大隐患后立即通过微信上报。1小时内公司安全办完成现场核实,当天就更换了连锁传感器,隐患整改比公司标准周期缩短近两天。这一幕,正是临工重托深耕安全隐患报告机制、筑牢生产一线防线的日常写照,也折射出蒙阴县应急管理局以基层实践推动全域安全治理的创新成效。
作为临工重托装机焊接线的核心生产单元,F系列班组肩负着装载机三大关键焊合件的生产任务,车间内焊接机器人、镗专机等设备密集,安全风险点多面广。“以前遇到小隐患,要么觉得麻烦不想报,要么担心报了被问责。”班组长邵敏坦言,这是过去班组安全管理的痛点。转机源于公司在蒙阴县应急管理局指导下推行的安全隐患报告奖惩机制,班组以此为契机,将隐患排查融入生产全流程,走出了一条“全员参与、精准治理”的基层安全之路。
如今走进F系列班组车间,“每日三查”已成员工共识:早班会后查设备、作业中查规范、下班前查环境。班组结合生产特性定制《设备隐患排查清单》,为翼箱焊接机器人、前铰接架镗专机等核心设备明确了20余项必查指标,让员工“照单排查”不遗漏。配合公司“全员皆为培训师”机制,老员工结合81号消防箱机器人连锁失效、行车起重限制器损坏等典型案例现场授课,手把手教新员工识别隐患、规范上报。今年1-10月,班组主动上报隐患达28条,较去年同期增长35%,识别精准度从年初70%提升至90%。
“我们班组在公司现金+实物奖励基础上,增设隐患上报积分榜,按隐患等级加分评选‘安全之星’,奖励焊接防护手套等实用物品。”邵敏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班组23条符合标准的隐患报告均足额兑现奖励,随当月工资发放到位;对2名未落实排查责任的员工则严格核减KPI绩效,形成鲜明导向。“截至目前,班组累计生产焊合件超4.2万件,实现安全零事故,核心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20%,月均产能提升12%,连续3年获评公司‘优秀班组’。”
临工重托隐患治理体系落地的缩影,离不开蒙阴县应急管理局的顶层设计与精准帮扶。近年来,蒙阴县针对企业安全生产“当局者迷”的痛点,创新推行“内部吹哨人”制度,通过“信任+激励+保障”组合拳破解“不愿报、不敢报”难题。指导企业建立闭环管理流程,推行“1小时登记、2小时分类、24小时转办”机制,确保隐患快查快改。
“针对小微企业特点,蒙阴县还探索了‘内部表扬、请客吃饭’等非现金奖励方式,推动隐患报告机制全覆盖。”蒙阴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张兆利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县企业已累计报告整改隐患32600项,整改率达100%,兑现奖励超163万元。从临工重托的一台机器人隐患排查,到全县1401家企业的全员参与,蒙阴县应急管理局通过激活基层“微哨点”,织密了全域安全防护网。
下一步,蒙阴县将持续深化隐患报告机制,以企业班组的实践创新为基石,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强化培训赋能,让每一名员工都成为安全守护者,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