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日前,有媒体报道,深圳北站发生了惊险又温暖的一幕:一名78岁的老人突然晕倒,情况危急。幸运的是,在一对护士夫妇、车站工作人员、热心旅客、交警的合力救援下,老人转危为安。这次成功的救援,在令人欣慰之余,也凸显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倒地者获救的希望,难道只能寄托于“正好有医护人员”的“巧合”?
此次救援之所以成功,核心在于医护人员恰好出现,能在关键时段开展专业救助。可现实中,这样的“巧合”并不常见:更多时候,倒地者身边只有手足无措的路人。
作为挽救生命的基础技能,心肺复苏不该是医护人员的“专属绝活”,而应成为全民必备的“基本技能”。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将心肺复苏培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比如,在学校开设急救课程、为企业员工提供免费培训、在社区组织实操演练,让更多人系统学习技能。另一方面,公共场所需完善急救设施,在车站、商场、公园等区域增设除颤仪,并明确摆放位置与使用方法,为急救提供硬件支撑。
更重要的是,要打破公众对急救的“顾虑”与“陌生感”。不少人担心因操作不当而担责,或是觉得急救技能“用不上”而不愿学习。事实上,我国已有相关法律为善意救助者保驾护航,且急救技能的学习成本并不高,一次实操培训就能掌握核心要点。让更多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就能为生命多增添一份保障。只有让心肺复苏真正“人人都会”,才能把救援的“巧合”变成“必然”,让每一次突发晕倒事件,都能迎来及时救助的温暖结局。
直面健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