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心”服务构筑两岸连心桥
王海钦:福马“小三通”航线上的“亲情使者”
“海钦,好久不见,今天是你值班啊!”日前,从马祖驶来的客轮缓缓停靠在马尾港琅岐客运站,一名旅客拖着行李箱,向验证台后的边检民警打着招呼。这名被她亲切唤作“海钦”的民警,是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福州边检站执勤三队一级警长王海钦。
从最初客气的“警官”,到如今亲切的“海钦”,称呼改变的背后是16年时光沉淀下的信任与亲情。16年来,王海钦将青春献给了福马“小三通”航线,用微笑与服务,在两岸同胞间架起了一座温暖的连心桥。
王海钦(左)帮旅客推行李车。
温情“摆渡人”
拉近心灵距离
2009年7月,王海钦来到福州边检站工作,负责验放工作。“我们是台胞登陆后遇见的第一批人。边检工作不是简单程序的重复,唯有真诚,才能让每一名归来的乡亲感受到家的温暖。”她说。
王海钦有一套自己的“四心工作法”——真心相待,诚心相助,细心关照,热心服务。她会关切地问候旅客:“今天怎么一个人?孩子没一起回来吗?”会贴心地提醒:“天气预报说降温了,出站要注意保暖。”也会送上温暖的祝福:“中秋节快乐,祝您阖家团圆!”
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常常在不经意间温暖人心。一次,一名刚出月子的女子抱着婴儿回琅岐探亲,王海钦察觉到她脸色苍白,立即安排她到一旁休息,递上温水,待她恢复后继续办理通关手续,并贴心地将她护送到家人身边。
扎根福马“小三通”航线16年,王海钦累计服务旅客70余万人次。船来船往间,她与许多旅客从陌生到熟悉,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旅客们也回报以家人般的关怀——“海钦,你脸色不太好,注意休息!”“上次来没见着你,是不是轮休去了?”……
一名马祖男孩从小跟着父母乘船往来探亲,王海钦是看着他长大的。有一天,她诧异地发现这个五六岁的孩子竟独自出现在通关队伍中。男孩说:“爸妈没空送我,有海钦阿姨在,他们很放心!”在王海钦看来,这份信任是她用真诚服务赢得的最珍贵的回报。
贴心“娘家人”
传递家的温暖
搭乘福马“小三通”航线船只的旅客中,马祖乡亲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很多是老年人。一些老年人不太会讲普通话,而民警中有许多是外地人,听不懂福州话,沟通不畅成了难题。
王海钦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为了让乡亲们感受到回家的温暖,她建立“乡音服务小分队”,自制了许多学习小卡片,主动带领身边的同事学习福州话,为不会讲普通话的马祖乡亲提供专属引导,缩短他们的通关时间。
“依伯,祝您生日快乐,旅途愉快!”一次入境检查中,王海钦在验放一名76岁高龄的马祖老人时,细心地发现当天恰巧是他的生日,于是用福州话向老人送上真诚的祝福,老人听后既惊喜又激动,连连说:“依妹,用乡音送上的祝福太难得了,看到你们就像看到了家人!”
“看到你们,我就知道自己到家了。”这样的话语,王海钦经常听到。为了营造“家”的归属感,她和同事们从马祖乡亲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对台客运口岸设置快捷查验信息备案采集点、快捷通道,旅客只需提前备案就可快速通关。传统佳节来临时,还专门开设“合家欢”“手牵手”专属通道,提供温馨、高效、顺畅的通关体验,助力福马“同城生活圈”构建。
想旅客之所想,急旅客之所急。王海钦和同事们把细致和用心贯穿于每一个服务环节,创新推出“三队一站”服务体系,分别是同心服务小分队、蒲公英法律服务小分队、小福星新媒体宣传小分队以及台胞咨询服务站,助力解决台胞在通关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潮起潮落,船来船往。16年的坚守,王海钦成长为马祖乡亲口中的“娘家人”。在她看来,验证台不仅是工作岗亭,更是传递亲情、温暖人心的重要窗口。同事们说,每次看到她在现场与旅客闲聊的场景,都觉得那是“人越走越亲,心越走越近”的具象化表达。
如今,王海钦依然每天用“四心”服务守护着这条亲情航线。她说,乡亲们一声声亲切的“海钦”,就是对她这份付出最珍贵的回响。(记者 马丽清 通讯员 王炫晨 文/摄)
上一篇:永泰:机器一响 金果满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