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和参与了200多项重要的规划设计项目
王文奎:以设计扮靓城市 以匠心点亮未来
在福州,福道早已成为市民休闲漫步的热门去处。福道承载的不仅是市民生活的松弛与惬意,更凝聚着一份特有的设计智慧。这份智慧的背后,离不开福建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文奎和设计团队的持续耕耘。
从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多年实践,到福州大学课堂的倾囊相授;从主持和参与200多项规划设计项目,到让“福道经验”走向国内外论坛,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王文奎研究员始终以设计之笔,探求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福道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也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彻整个过程。从选址,到设计、技术,都以老百姓的感受作为出发点。”王文奎说。
例如,金牛山福道的栈道桥面遵循无障碍通行标准,步道宽度刚好能容纳一部轮椅与两侧陪行者,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不再“望山兴叹”。福道的坡度设计也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考虑,对市民们的膝盖“非常友好”,使得行走变得轻松惬意。在福道的建设过程中,还处处体现出保护自然生态的巧思。“为尽量减少对山林的影响,我们用栈道的方式进行搭建,栈道的钢架由空心钢管桁架组成,桥面采用格栅板。”王文奎介绍。透光透水的格栅板,缝隙设计得恰到好处,既确保了行人行走的安全,又为下方的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最大限度保护森林的原生态。
设计和建造团队还因地制宜,融合了“最传统和最先进”兼有的建造方式——既用人工和骡子等传统方式在山林中运输小型建材,又全面采用BIM设计、管泵长距离传输混凝土等先进的技术方法,使福道建造过程不需要额外的施工便道,做到对山体和植被几乎最小的损伤;整个步道线位都因地制宜,高度变化也顺应山势;为了不给夜间山林的生态带来过多打扰,夜间增设的灯光,也严格控制了色温和亮度。
就这样,设计师们根据福州独特的山水骨架,宜路则路、宜桥则桥、宜洞则洞,超越平面式传统绿道形式,用立体的“绿岛链”式的福道系统,将山林、水系、公园绿地相串联,还连接起古城街巷,构造出“串珠式”“立体式”的福道网络。
2025年4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风华录》节目组走进“千园之城”福州,在王文奎的专业导览中,沉浸式探访了福道等福州知名文旅景点。节目于6月7日在央视1套黄金档播出,使福州再次以最美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也让这条曾摘得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生态友好奖桂冠的空中廊道再次扬名。
从福道蓝图的设计者,到福州大学的授业者,王文奎将对城市与自然的思考同样倾注于讲台。他笃信“知行合一”是教学的生命线,致力于激活教与学的双向成长。
至今,王文奎主持和参与了200多项重要的规划设计项目。从实践到教学,从设计到育人,王文奎始终秉持着同样的信念:让每一滴雨水回归土地,让每一缕阳光滋养草木,让每一处生命享有生长的自由。(记者 梁凯鸿 通讯员 欧阳逸菲 陈璐 康沁怡)
下一篇:连江“仙宿”脐橙迎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