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渐起,秋意正浓,我们在享受舒适天气的同时,也应警惕随之而来的健康挑战——秋冬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已悄然来临。当前正值多种呼吸道传染病风险叠加之际,我们该如何应对,做到多病同防,有效守护个人与家人的身体健康?一起来了解关键防护知识吧!
1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为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主要以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症状为主,可有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主要为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
2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由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感染引起,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潜伏期一般为2~8天。感染早期症状多局限于上呼吸道,如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等,多数症状会在1~2周内自行消失。少数患者可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为毛细支气管或肺炎,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
3
鼻病毒感染
鼻病毒是人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也是导致普通感冒常见的病毒。鼻病毒易与其它病毒、细菌等发生混合感染,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需引起重视。鼻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5天,症状持续7~14天,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发热或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4
人偏肺病毒感染
人偏肺病毒感染由人偏肺病毒引起,可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6天,多引起普通感冒症状,表现为咳嗽、发热、鼻塞和喘息等,严重时也可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
5
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一般较轻,潜伏期较长,多为1~3周。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喉咙痛、疲乏、发热、咳嗽(缓慢加重,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头痛。肺炎支原体感染大多预后良好,仅极少部分患儿治疗效果不佳,可转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及重症支原体肺炎。
一张表格,看懂不同病原体感染的区别!
你知道这些病毒是怎么传播的吗?
1
飞沫传播
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将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喷出,周围的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
2
接触传播
直接传播: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握手、拥抱等,可能直接接触到带有病原体的分泌物。
间接接触:触摸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玩具、餐具等),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导致病原体进入体内。
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我们该怎么多病共防?
1
接种疫苗
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可以有效降低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和重症的发生风险。建议重点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积极接种疫苗。
2
做好个人防护
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
3
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管理压力,打造强健的免疫系统。
4
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及时就医并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学上班。
5
公共场所保持警惕
尽量避开人群聚集或空间密闭的场所。
特殊人群防护提示
老年人、儿童、孕产妇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更应加强防护,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用药。
秋冬呼吸道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防病知识,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多病同防,从你我做起,让我们共同度过一个健康、安宁的秋冬季!
综合:阜阳疾控 安徽疾控
来源:阜阳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