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新闻网10月29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朱榕 文/摄)重阳节前,福州江南水都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台江万颐养老院,探望101岁的陈世明。从放弃留学加入地下党,到烽火中结下跨国情缘;从参与新中国制糖工业,到笑对癌魔二十余载——陈世明的一生,是一部写满信仰与坚守的传奇。
“红色故事爷爷”陈世明和孩子们合影。
信仰如磐 铁窗里传出歌声
1948年,因叛徒出卖,陈世明在闽清被捕,辗转福州多个监狱,一度面临生死考验。“入党时,您想过会面临生死抉择吗?”面对提问,陈世明语气坚定:“我早已做好准备。这辈子最不后悔的,就是加入共产党!”
1947年毕业前夕,成绩优异的他本可赴美留学。但当年2月,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龙山会议”,从协和大学的一名学生党员,毅然成为职业革命者。未等大学毕业,他便奔赴福清、长乐、平潭一带开展工作,担任工委书记,在灵石山建立武装据点,与敌人周旋。
寒门砺志 从穷孩子到革命者
陈世明向记者讲述和鼓岭三家人的交往。
陈世明出身贫寒,却一路苦读至协和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他转型为福建第一代制糖技术专家。陈世明五次奉命出国考察,赴菲律宾、德国、澳大利亚交流技术,推动了国内制糖技术的发展。
抗战时期,英华中学、协和大学等一批学校内迁至闽北山区。山区粮食匮乏,严寒刺骨,许多同学手脚长满冻疮,更有人接连染上疟疾。艰苦的环境没有击垮陈世明,反而激发出更强的斗志。在英华中学洋口校区,他担任英文校报《TIDE》主编,因一手优美的英文写作,深受美国志愿教师穆蔼仁(后加入飞虎队)的赏识。年过百岁的他,至今仍自豪地说:“我是穆老师最钟爱的学生!”
而这份烽火中结下的情谊,在多年后再次回响。他始终铭记范哲明的资助之恩,后来借赴德出差之机,于新加坡转机时试着给范哲明寄去一封信,只为以学生身份向恩师后人汇报近况——没想到,竟真的联系上了他的家人。
2018年,陈世明积极推动,终将穆蔼仁的名字刻上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这不仅是理想主义者的惺惺相惜,更是一位中国学生,对恩师绵延一生的深切敬意。
笑斗癌魔,乐当红色文化“活教材”
给孩子手写赠语:每一天做到最好。
2003年,快80岁的时候,陈世明查出了肝癌。八年里,陈世明做了四次介入治疗。他更觉时间珍贵,几乎全部投入革命史料的留存与传播。怀着这样的信念,他不知不觉与癌共舞二十多年。有人帮陈世明总结了“抗癌八字诀”——乐观、坚强、正气、包容。连他认识的医生专家都说,这种心态比什么药都管用!
如今,101岁的他还在养老院里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这两年,他的宣讲里又融入了和穆蔼仁、范哲明、毕理夫妇三家人的交往,希望让“鼓岭故事”传得更远。
谈及百年人生感悟,陈世明说:“永远跟党走,心里装着人民,保持乐观坚强。”慰问结束时,陈世明按惯例给大家手写中英双语赠词。
“每一天做到最好。”陈泓希奶奶手捧赠语,感慨道,“这句话是他一生经验的凝结。我会好好装裱,放在孩子书房,让他向陈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