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等工作现场会在福州召开。现场会采取现场考察、专家讲座、企业交流等相结合形式进行,聚焦县域重点产业链、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发展等工作,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参会代表们走进福州,看到的不仅是纸面上的文字与数据,更是一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产业发展现场。在这里,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与低空经济的飞行轨迹,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织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AI赋能:从“福州制造”到“福州智造”的蝶变
“这是全球领先、国内首套脑机情绪评估模型。”在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内,工作人员介绍的一款脑机疗愈解决方案吸引了不少参会代表的目光。
这项创新技术背后,是星网锐捷以全球领先的多模态心脑信号融合与混合深度学习架构的突破。针对越来越多的心理亚健康与情绪疗愈需求,星网锐捷自研出国内首套基于心理学标准情绪分类定义进行情绪评估的算法,并推出完整脑机疗愈解决方案,以AI(人工智能)开辟了调节身心、改善情绪的新路径。
近年来,星网锐捷积极抓住新工业革命浪潮,发力全场景AI,构建信创产业、元宇宙、视联网、智慧空间、智能制造等AI应用方案,业务覆盖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AI技术飞速迭代,也让“具身智能”(有物理载体的智能体)从学术概念走向现实应用。福建汉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强介绍,自2019年成立以来,从室外清扫机器人到室内服务机器人,汉特云已完成“笨”系列产品布局,并首创“机器人空间站”作为群智协同运营中枢。同时,企业率先提出并完成“云-边-端”一体化解决方案建设,向“万物超维互联”及“虚实实时交互”又迈进一步。
在陈文强看来,智能机器人产业链非常庞大,涉及软件、硬件、平台、测试认证、运营服务等,汉特云将基于“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平台,联合上下游各方协同合作,共同助力福建省将具身智能产业做强做大。
政策东风正劲。当天,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宋平详细解读《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宋平表示,面对人工智能发展新形势,出台国家“人工智能+”顶层文件,提出培育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新模式、布局智能原生新业态、系统构建三大产业智能化转型路径,释放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信号,坚定市场决心。
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关键在落实。福州强化人工智能驱动,全市汇聚143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初步形成“一核多区”产业格局,福州新区聚焦“AI+健康医疗/工业互联网”,鼓楼人工智能应用软件产业集群入选福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福州已培育东龙针纺、锐捷网络、中铝瑞闽等3家卓越级(国家)、13家先进级(省级)智能工厂,打造福米面板模组监测等46个省级典型应用场景、星云车船电池健康AI模型等14个重点行业垂直模型,数量居全省首位。
低空经济:从“蓄势待发”到“加速腾飞”的速度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将形成万亿级产业规模!”厦门大学副校长尤延铖在专家讲座上掷地有声的话语,让与会代表们对这片蓝色天空充满了期待。
尤延铖进一步阐述,低空经济是以有人或无人飞行器为牵引,辐射带动航空器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保障、衍生综合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通过技术革新解决现有的交通和物流问题,同时为城市化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全国各地纷纷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福州如何让低空经济“飞”得更好?
与会代表走进福州无人机(系统)孵化器寻找答案。这里已入驻国福睿旺、空间矩阵、灵信科技等10多家无人机企业,“上午设计图纸,下午楼顶试飞”成为现实,极大缩短了创新周期。
据介绍,福州无人机(系统)孵化器集创新、研发、设计、制造、应用于一体,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普展厅和共享平台聚合在一栋楼内,配套创业指导、市场营销、基金风投、知识产权等六大共享空间,并与保利通信产业园、闽都实验室无人智能研究院共同形成全省领先的无人智能产业园。
福州冶城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丽敏则介绍了以“福”命名的“福智巡”平台,向参会代表展示了“福州方案”和“福州智慧”。
作为全国首个实现“城市全域覆盖、分钟级智能响应”的低空无人机政务综合应用服务平台,“福智巡”平台将以180套无人机起降场构建起多级低空感知网络,通过全天候巡航和“发现—处置—复核”的闭合管理,助力城市治理效能提升。截至目前,“福智巡”平台已构建起涵盖应急、交通、海事、城管等超60个应用场景的智能政务服务体系。
千米之下,机遇无限。福州的“先飞”姿态体现在一系列开创性探索中: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地方政府协助部队承担低空空域资源释放和低空飞行计划审批,率先探索低空空域精细化管理和灵活转化,率先完成全市范围内低空空域网格化划分,率先探索“央地合资运营+政策性资金支持+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一系列创新实践推动福州的低空经济从“蓄势待发”迈向“加速腾飞”。
系统布局: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的生态
会场内外,从专家解读到企业实践,从政策布局到区域竞争,一幅波澜壮阔的产业升级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福州统筹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园区标准化、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专精特新、低空经济等重点工作,激活新质生产力,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推动产业链创新升级,是激活县域经济的关键一招。全市各县(市)区共举办20场“四链”融合对接活动,超2600家企业参与活动,签约供需对接、产学研合作、招商引资等各类项目超200个,签约金额超500亿元。
深化园区标准化建设,为产业集聚提供了优质平台。以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三大行动为核心,建立并实施“三清单”(任务清单、目标清单、项目清单)管理机制,青口汽车工业园区、福州元洪投资区、福州台商投资区3家园区获评“福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25-2027年)”。
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是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作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福州坚持问题导向、应用牵引、重点突破,充分挖掘和释放数字化转型对新型工业化的赋能作用。截至目前,福州已完成583家试点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签约,已超额完成签约任务。
这是一场向往高质量发展的现场会,福州不仅展现了“向新”的勇气、“向智”的追求,更彰显了“向未来”的远见,奏响了一曲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壮丽乐章。(记者 颜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