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侯县荆溪镇徐家村,一片青山环绕中,有一座由13栋明清古建筑组成的“绣造女儿国”,这里正成为传统村落活化的典范。
林双伟 摄
它靠着“文化IP+数字科技+女性赋能”的新玩法,为闽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多方一起使劲
让古村活起来
以前保护传统村落,老是碰到产权分散、没钱、缺人这些难题。但“绣造女儿国”想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共治”的办法来破局。
林双伟 摄
政府专门成立工作组统筹规划,把古村保护纳入乡村振兴考核里,已修好18栋历史建筑。省文旅集团等专业运营方被引进来,用“文化遗产运营共同体”的模式,把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开发了沉浸式剧场、非遗工坊等项目。
林双伟 摄
村民们也积极参与,村里开展了雨花互助养老,给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素食午餐3万多人次,许多爱心人士和村民都来帮忙。现在,古村活化不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儿,成了全村人一起努力的事儿。
深挖文化潜力
让老手艺焕发生机
项目从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入手,打造了一套非遗活态传承体系。
在机制上,有“专家智库+高校合作+工匠传承”三级体系,还和福建艺术职业学校一起,把木根雕、古琴、三条簪等非遗元素加到剧情里。
“女儿国•沉浸秘境”正吸引游客探索。图源遇见闽侯
技术上,运用6E感官技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温感、思维引导)和AI面部识别技术,打造了一个沉浸式体验空间。游客能扮演角色,参与到《大话女儿国》等剧情里,让非遗技艺从只能看,变成能亲身体验。
发展多元产业
让村子更有活力
“绣造女儿国”不只是搞搞文旅开发,还打造了“文化体验+生态农业+影视创作”的产业组合。
图源遇见闽侯
以“女性成长疗愈”为主题,举办了旗袍大赛、非遗刺绣等活动,打破了三项吉尼斯纪录,孵化出10多个女性创业项目,形成了“文化赋能+性别平等”的特色品牌。
“绣造女儿国”的成功,是文化体制改革在基层的一次创新尝试。靠制度设计解决产权问题,借助市场的力量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用数字技术重新构建传承体系。
有人说:“我们重建的不是建筑,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这个藏在古厝里的“女儿国”,正拿着文化体制改革的笔,书写着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