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股深入都市废弃建筑“探废”的风潮在社交媒体上悄然流行。废弃工厂、停诊医院、烂尾楼盘,这些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正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打卡胜地”。“探废”爱好者组成私域社群,借由平台标定地图,在聊天群组中分享如何躲避保安、翻越围墙的“攻略”。
殊不知,当年轻人踩着社交平台精修图里标注的断壁残垣奔赴“诗与远方”时,迎接他们的可能是腐叶下的烂泥坑、随时坍塌的危墙,或是空气里潜伏的石棉纤维。那些被镜头过滤掉的碎玻璃、锈蚀楼梯的断裂声、保安巡查的脚步声,才是“探废”最真实的注脚。
这股热潮的背后,藏着双重异化。
其一,是“探索”变“打卡”的空心化。早期“探废”者靠口耳相传筛选同好,如今城市探险学平台把废墟坐标变成“公共资源”,跟风者蜂拥而至。他们举着相机冲进废墟,却未必知道脚下的楼板能否承重,更不懂如何辨别建筑里的有毒物质。就像记者所见,所谓“资深领队”教的“破解技巧”,不过是教人更熟练地破坏门锁、规避监管——探险的初心,早被流量和虚荣泡软了。
其二,是风险认知的集体失焦。社群里“我爬过更险的地方”“受伤算什么”的调侃,把危险轻描淡写成“勇敢的勋章”。更值得警惕的,是对规则的模糊认知。有人觉得“废弃建筑没人管”,可法律早划清了边界:有主的废墟,闯入涉嫌非法侵入;无主的,破坏财物、扰乱秩序同样要担责。当年轻人为一张“废墟大片”踩碎玻璃、掰弯栏杆时,他们损害的不仅是财物,还有对规则的敬畏。
年轻人向往的“废墟美学”,应该美在对历史的共情,而不是对危险的漠视。下次举起相机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这张照片,值得用擦伤、中毒甚至生命去换吗?系好“安全绳”再出发,对规则保持敬畏,对自然与历史存些谦卑——这才是“探废”该有的样子。(王志高)
来源:湖南日报
上一篇:多措并举护航供暖季用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