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孕婴网是由财政资金创建,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与基层健康中心主办的,是集孕产、育儿为一体的知识科普权威官方平台。服务内容有备孕、孕期、产后、育儿、幼教、培训、托育、宣传、展示、政策法规等。
当寒潮席卷南北,北方的“干冷暴击”与南方的“湿冷魔法”对孕婴群体形成双重考验。国家疾控局提示,寒潮天气易诱发呼吸道疾病、皮肤损伤及肠胃不适,而南北方气候差异更让防护重点各有不同。这份针对性指南,助南北孕妈与宝宝安稳过冬。
孕妈防护:南北差异下的保暖与健康守护
北方孕妈:抗干冷、防温差
1. 分级保暖抗寒流:针对干冷气候,采用“内层吸湿+中层保暖+外层防风”的分层穿搭,内层选纯棉衣物,中层搭配羊毛衫,外层穿防风羽绒服。重点护住头部、颈部和腹部,外出时佩戴帽子与围巾,避免冷空气直吹。室内供暖期穿薄款纯棉家居服即可,防止过热导致头晕乏力。
2. 室内防干通空气:保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40%-60%,供暖时务必使用加湿器,每日换水清洁以防细菌滋生。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选择正午风力较小时段,降低室内空气污染与病毒滋生风险。
3. 饮食润燥强体质:多喝温水,多吃梨、银耳等润燥食材,避免辛辣食物引发“上火”。补充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增强抗寒能力,同时搭配新鲜蔬菜预防便秘。
4. 出行防摔护安全:雨雪后路面结冰,尽量减少外出。确需出行需有人陪同,穿防滑棉鞋,步幅缩小降低重心,避开结冰路段与陡坡。
南方孕妈:防湿冷、护肠胃
1. 保暖防潮是关键:面对无孔不入的湿冷,选择保暖性强且透气的衣物,如加绒纯棉外套、羊毛袜,避免穿着潮湿衣物引发不适。室内可使用取暖器,但需远离床铺与衣物,防止火灾。
2. 环境除湿保健康:使用除湿机降低室内湿度,尤其阴雨天气需及时烘干衣物与被褥,避免霉菌滋生。每日开窗通风1次,选择午后相对干燥时段,保持空气流通。
3. 饮食温热护脾胃:多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姜枣茶、热汤粥、炖菜等,避免生冷食物刺激肠胃。可适当食用山药、南瓜等食材,增强肠胃功能,预防腹泻。
4. 出行防滑防感冒:南方寒潮多伴随降雨,路面湿滑,外出穿防滑雨靴,携带折叠伞或雨衣。避免长时间淋雨,淋雨后及时更换干燥衣物并喝温热饮品驱寒。
宝宝防护:因地制宜的科学呵护方案
北方宝宝:防干裂、控温差
1. 穿衣有道避捂热:采用“洋葱式分层法”,内层为纯棉吸湿衣,中层加薄羊毛衫,外层穿防风冲锋衣,便于进出室内时增减。通过触摸后颈判断冷热,温热无汗即为适宜,切忌凭手脚冰凉过度包裹。室内供暖充足时,穿单层纯棉连体衣即可,外出需戴帽子护住耳朵。
2. 肌肤护理防干裂:每日涂抹婴儿专用润肤露,重点呵护脸颊、手脚等易干裂部位。洗澡水温控制在38-40℃,时长5-10分钟,7-10天洗一次即可,洗完及时擦干并涂抹润肤露。
3. 喂养补水润呼吸道:母乳喂养妈妈需保持饮食清淡润燥;配方奶喂养按标准冲调,无需额外加水。此外可在两餐之间喂少量温水,滋润干燥的呼吸道黏膜。
4. 出行防护防雾霾:寒潮常伴随雾霾,尽量减少外出。确需外出选正午温暖时段,佩戴婴儿专用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回家后及时清洁面部与鼻腔,减少污染物残留。
南方宝宝:防潮湿、护肠胃
1. 穿衣保暖防闷湿:选择轻便保暖的衣物,如加绒连体衣、羽绒马甲,避免衣物过厚导致宝宝出汗潮湿。睡觉时穿纯棉睡袋,根据室温选择对应TOG值的睡袋(16-20℃选TOG 1.0,10-16℃选TOG 2.5),防止踢被着凉。
2. 肌肤护理防湿疹: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擦拭身体,重点清洁褶皱部位。衣物选择纯棉材质,勤换勤洗,洗后彻底烘干,避免潮湿衣物引发湿疹。
3. 喂养护理重保暖:母乳喂养妈妈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配方奶喂养时奶温保持在37-40℃,避免过凉刺激肠胃。可根据医生建议适当补充益生菌,巩固肠胃功能。
4. 环境与出行防护:使用除湿机控制室内湿度在50%-60%,衣物与被褥定期晾晒杀菌。寒潮期间减少外出,尤其阴雨天气不宜出门。确需外出穿防水保暖外套,戴帽子与手套,避免冷空气直吹宝宝面部。
南北通用:这些底线防护不能少
1. 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孕妈若出现感冒发烧、腹痛、阴道出血等异常,宝宝若出现精神萎靡、体温异常、咳嗽腹泻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孕妈切勿自行用药。
2. 取暖安全不松懈:无论使用暖气、空调还是取暖器,均需定期检查设备安全性,北方防煤气中毒,南方防电器短路。避免宝宝接触取暖设备,防止烫伤。
3. 睡眠环境保舒适:保持宝宝睡眠环境安静,温度控制在20-24℃,湿度50%-60%。孕妈与宝宝的床铺均需远离门窗缝隙,避免冷风直吹。
南北方寒潮虽特点各异,但科学防护是核心。孕妈与宝宝的健康需要细致呵护,结合地域特点做好保暖、环境管理与饮食护理,方能从容应对低温挑战,安稳度过寒冬。
下一篇:现代救援责任体系亟待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