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宇
9月29日凌晨,一家服装企业库房内突然起火。夜深人静,易燃货物堆满货架,一旦处置不及时,极易酿成大火,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千钧一发之际,一场灭火行动迅速启动:库房烟感探测器最先报警,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立即核实并报警,喷淋设备随后被触发,喷水“秒启动”……消防队员赶到现场时明火已被扑灭。
记者近日现场采访了解到,这场火灾“零损失、零伤亡”背后,消防部门推行的“非现场监管”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喷淋5分钟 火被“秒灭”
9月29日凌晨2时51分,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位于顺义区马坡镇的一家服装企业库房内衣物起火。消防员赶到时,现场明火已被喷淋设备扑灭,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未导致财产损失,库房货物也未受影响。事后经调查核实,起火原因系三层东南角一台电风扇发生电气线路故障所致。
“真是万幸!深夜这场火要是烧起来,损失可就大了!”在火灾事故现场,库房消防安全管理人何欣心有余悸地介绍,“起火库房面积达8000平方米,存放的货品主要是服装,但这次火灾过火面积仅1平方米,周边货物没有过火受损。”
何欣表示,这次火灾得以快速高效处置,离不开“人防”“物防”双双“在岗”。
任强是当晚在消防控制室值班的两名人员之一。“消防主机当时最先收到库房烟感探测器的信号,显示库房三层有火情,随后,消防主机又传来两次报警信号。”任强回忆道,当时他立即通过对讲机通知附近巡逻人员到场核实,“果然,现场有浓烟,不是误报,我们立即启动灭火预案。”
随即,起火点上方的自动喷淋设备被高温触发,瞬间喷水。任强说,“我赶紧拨打119报警电话,告知现场具体情况,并安排人员在路口等待引导消防车,另一名值班同事密切关注消防设施运行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喷淋设备喷水5分钟后,现场明火被扑灭。
非现场监管确保“人在岗、物好用”
火灾的发生具有一定随机性,如何保证在扑救初期火灾的关键时刻,人员与设备不“掉链子”呢?据了解,“非现场监管”措施确保了“人在岗、物好用”,两者结合在深夜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
“今年,消防部门主要通过物联网建设,科技赋能非现场监管,依托‘消防一体化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对辖区企业开展全方位帮扶指导。”顺义区消防救援支队二大队大队长李绍勋说。
在消防控制室值守方面,库房消防安全管理人何欣介绍,“消防部门通过监管信息系统,对当日值班人员线上点名,随机抽查值班值守情况,这让‘人防’防线始终紧绷,确保每日24小时双人持证上岗。”
在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方面,何欣介绍,“我们接入了‘三水一电’物联网监管系统,给厂区的消防用水系统加装了水位检测仪、管道压力检测仪,一旦设备出现异常,比如管道压力不足、水位异常等,系统会第一时间发送信号到消防部门,消防人员会立即通过线上渠道给予指导。”
提醒:企业须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消防部门提醒企业,消防安全无小事,日常管理需常抓不懈。应主动将消防安全管理融入生产经营各环节,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支持配合“消防一体化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运用,按时完成数据上传、隐患自查自纠等工作;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不断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定期进行消防设备维保,真正将“安全第一”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共同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