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日本海军的“吉野”号防护巡洋舰是对北洋水师构成最大威胁的舰艇之一。该舰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出色的航速,成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核心力量。由于“吉野”号在实战中的表现超出了预期,战后日本海军决定在扩建计划中加入更多类似的舰艇,其中第二艘便是“高砂”号。虽然“高砂”号与“吉野”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在火力配置上有了显著的提升,因此可以说是“吉野”号的改进版。
“吉野”号于1891年开始建造,并于1893年完工,恰逢速射炮的普及。90年代初,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推出了152毫米和120毫米速射炮,这种新型炮相比传统的后膛炮,射速提高了十倍,威力也大大增强。尽管152毫米和120毫米的速射炮无法击穿敌方铁甲舰的主装甲,但它们能够对舰船的上层建筑造成严重破坏,尤其对露天炮台威胁极大。“吉野”号装备了4门152毫米/40倍径速射炮和8门120毫米/40倍径速射炮,使得它在当时日本海军舰艇中拥有最高的火力密度,仅次于“秋津洲”号防护巡洋舰。
甲午海战后,日本海军大力发展装备速射炮的防护巡洋舰,这一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虽然这其中也有一些运气成分。由于资金不足,日本海军在20世纪初无法购买更多的大型铁甲舰,只能依靠防护巡洋舰来实施不对称作战。事实上,防护巡洋舰无法与铁甲舰正面对抗。在甲午海战中,中国的“定远”级铁甲舰就曾经在遭受日本舰艇数千发炮弹攻击后仍未沉没,唯一的缺点是其航速较慢且没有速射炮。如果“定远”级装备速射炮,日方舰艇的损失可能会更加惨重。
“吉野”号的主要性能如下:舰长109.73米,宽14.17米,吃水5.18米,标准排水量4150吨,舰员360人。该舰采用两台三胀式蒸汽机,最大输出功率为15000马力,双轴驱动,航速可达23节,续航力为4000海里。它配备了4门152毫米/40倍径主炮,另有8门120毫米/40倍径速射炮,22门47毫米速射炮和5具356毫米鱼雷发射管。
“高砂”号的建造时间稍晚于“吉野”号,1896年5月开工,1898年4月竣工。随着海军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砂”号的设计明显优于“吉野”号,最为显著的是其火炮系统。它装备了两门203毫米/40倍径速射炮,相比于“吉野”号的152毫米炮,火力更为强大;并且增加了10门120毫米速射炮。此外,为了应对敌方驱逐舰和鱼雷艇的威胁,“高砂”号还配备了12门76毫米速射炮和6门47毫米速射炮。
“高砂”号的主要性能为:舰长109米,宽14.78米,吃水5.18米,标准排水量4160吨,舰员380人。它也采用了两台三胀式蒸汽机,功率为15750马力,双轴驱动,航速为22.5节,续航力4000海里。火炮配置上,它拥有2门203毫米速射炮、10门120毫米速射炮、12门76毫米速射炮、6门47毫米速射炮和5具356毫米鱼雷发射管。
尽管“高砂”号的性能优于“吉野”号,但在日本海军中的地位较为边缘。这是因为甲午海战后,日本通过赔款购入了大量新的战舰,包括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而像“高砂”号这种排水量在4000吨左右的防护巡洋舰,在当时已经不再是主流。在日俄战争中,“高砂”号主要负责侦察和掩护驱逐舰的任务,地位相对较低。
“高砂”号与“吉野”号有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都在日俄战争中沉没。1904年12月13日晚上,“高砂”号在完成掩护任务后,在返回锚地时不幸触雷,随后舰上的弹药库爆炸,导致舰艇沉没,273名船员殉职。击沉“高砂”号的是俄国驱逐舰“激愤”号,而这艘驱逐舰的指挥官正是著名的海军将领高尔察克——在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中,他的形象深入人心。
“吉野”号的命运也很悲惨。在甲午海战后,它继续服役,直到1904年5月15日,“吉野”号在一场事故中被日本“春日”号装甲巡洋舰撞击,导致舰体严重受损,最终沉没。舰上的大部分官兵未能生还,这一事件可以说是对“吉野”号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