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提能”建设紧密围绕“四个统一”,高效推进政府专职队伍的“建、管、训、用、保”等方面工作,打牢政治基础、夯实训练基础、提高待遇基础、强化保障基础,培育人才,培树典型,促进战斗能力提升,提升灭火救援实战能力,确保专职队伍发展达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形象与战斗力并升”的总体工作目标,忠实履行好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
在武汉的城市之巅,黄鹤楼巍然屹立,阅尽江城千年风华。
这座千古名楼是荆楚大地的文化图腾,更是每一位武汉人心中永恒的乡愁,守护它的绝对安全,是一项至高无上的使命。
而这份沉甸甸的使命就落在黄鹤楼政府专职消防救援站全体指战员的肩上。
从1954年建立起的武汉最早消防中队之一,到如今武汉最大的政府专职小型救援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历史底蕴,让黄鹤楼站里的每一位队员都化身成为"多面手",将日常的点滴钻研与个人爱好,淬炼成守护平安的"独门绝技"。
守护黄鹤楼,不能只靠血肉之躯,更要靠"心中有图"。
古建筑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人员密集,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酿成大祸。这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让他们自发地成了"活地图"和"绘图员"。
安全“架构师”—— 郑敏 他以预案为砖石,为千年名楼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安全防线。
精准的预案是救援成功的关键,站里的"预案智囊团"由有着十二年预案绘制经验的业务专家郑敏领衔。
从团队组建到技术传授,郑敏倾注了大量心血。初期,面对复杂的古建结构和多样的现代消防需求,许多队员都是"门外汉",郑敏便从零开始教学,将多年经验倾囊相授。
他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周组织两次专项培训,从最基本的建筑结构识别到复杂的水源系统分析,循序渐进地提升队员们的专业能力。
他们会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争论得面红耳赤,也会带着图纸和卷尺,对现场每一个楼层、每一条通道、每一个安全出口、每一个消防设施的位置和状况进行超过150次的核对复核。
这种"纸上划千遍,不如现场走一遍"的务实作风,让整个团队快速成长为黄鹤楼的"活档案",他们的足迹不仅覆盖了黄鹤楼主楼,更延伸至周边的高校校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和老旧公房区域。
最终,所有努力被凝练成一套极致简约却高效实用的"一表一图"作战体系(任务分工表、作战部署图),确保在瞬息万变的火场上,做到指令清晰、行动高效。
黄鹤楼飞檐斗拱的古建结构,让常规灭火救援手段常常失灵。
云梯车无法完全贴近,水炮冲击可能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这些难题,成了悬挂在每一位队员心头的石头。
与此同时,周边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飞檐”守护者——张开 他以绳索为径,在古楼的飞檐斗拱间,为生命开辟一条条凌云通道。
面对挑战,站里的绳索救援技术领头人张开选择迎难而上。
在他的带领下,训练塔上开始日复一日地上演着"师徒结对"的场景:老手带新手,一遍遍讲解重心控制、演示绳结打法、练习担架固定。
除了常规训练,张开还定期组织模拟实战演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还原古建筑和高层建筑救援的真实环境。
针对黄鹤楼特有的飞檐斗拱结构,他们创新性地开发了多种锚点固定方案,既保证了救援效率,又最大限度减少对古建筑的损伤。
对于现代高层建筑,他们重点演练快速上升、横向转移等技术动作,确保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迅速建立救援通道。
站内还充分利用辖区资源,面对长江、紫阳湖、都司湖等水域分布特点,开展水域救援培训;利用拆迁场地演练楼层火灾内攻;依托高层建筑进行垂直吊带训练;针对老旧居民区特点,开展远距离供水演练等等......
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长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安保任务中,黄鹤楼消防站再次不辱使命,提前到执勤点周边开展熟悉演练,将道路、水源、重点单位等要素精准标注,最终圆满完成了安保任务。
今年以来,他们已开展专项训练80余次,参与大型综合演练12次,成功处置高空救援警情6起。
一座地处城市核心文化地标的消防站,除了救火,更要守护每一位游客的安全。
而每逢重大节假日,单日数万游客的客流压力,则让风险变得多元且复杂——中暑、晕倒、走失、踩踏、小额纠纷……
任何小事,在景区都可能放大无数倍。
双语“领航员”——陈绍星 他率先打开双语新窗口,带动队伍将暖心服务播撒到景区每一处角落。
起初,在景区面对外国游客,大家开口讲英语都脸红,一些急救知识也仅停留在理论,陈绍星便主动承担起对外服务“领航员”的角色。
他组织大家学习常用服务用语;集体报名参加红十字救护员培训,互相充当模特练习包扎、心肺复苏;他们还将各种消防知识、黄鹤楼的历史、诗词文化融入讲解,方便为游客服务。
就这样,队员们通过自发学习、互相请教,掌握了基础的外语问询、方向指引技能。
目前,全站已有15人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他们既是消防员,也是能快速处置突发疾病的"急救员"、能进行外语沟通的"引导员"。
为进一步强化服务效能,黄鹤楼消防站还积极对接乐所属街道并加入“黄鹤卫士”,加强联防共治,为周边居民排忧解难。
今年以来,已成功处理游客走失求助35起,紧急医疗救助12起,服务外籍游客50余人次,收到感谢信20余封。
景区道路错综复杂,一旦发生火情,庞大的消防车如何快速抵达核心现场,是一场极大的考验。
老师傅孙征凭借十八年的驾驶经验,主动担起"总教头"的角色。
平安“掌舵手”——孙征 他以方向盘为教具,为团队锤炼出安全通行的“硬核教科书”。
他不仅自己钻研在各种极端路况下的驾驶技巧,更带领全班队员开展"魔鬼训练":用无人机航拍绘制详尽的"消防车通行三维地图",组织大家一遍遍"跑图"记忆;设置限宽杆、连续直角弯等苛刻科目,训练"一把方向到位"的精准操控;定期讲解车辆保养知识,开展故障排查小竞赛。
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他们制定了差异化的通行方案,还与交警部门联动,建立动态路况信息共享机制,实时获取道路施工、交通管制等信息,提前规划最优行驶路线。
在最近一次老旧小区火灾扑救中,他们仅用3分28秒就穿越了1.5公里的复杂巷弄,为成功扑救初起火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去年,黄鹤楼站累计出警237次,总行驶里程1.8万公里,无一例因车辆通行问题延误救援,这便是最好的答卷。
在景区,一个不起眼的马蜂窝,就可能引发游客恐慌,甚至导致区域封闭。处理这类警情,是消防站的"家常便饭"。
处置次数多了,站里的"灭蜂专家"王晶总结出了一套高效实用的处置方法。
“灭蜂”专家——王晶 他将实战经验淬炼成高效“兵法”,让蜂患险情化为百姓安宁。
作为有着多年处置经验的老师傅,王晶带领的"马蜂特攻队"通过"师徒结对"言传身教,将经验传授给每个人。
他们根据蜂窝的位置、大小、时间和周边环境,快速评估风险,选择药喷、套袋、火攻等最合适的战术。处理完后,再用药剂对残留气味进行清理,防止马蜂"重返家园"。
今年以来,黄鹤楼消防救援站已成功处置蜂窝警情53起,收到群众感谢信12封,锦旗3面。
装备是消防员的第二生命,站里定期开展的"装备竞赛",成为了队员们比拼技艺的舞台。
老班长带着新同志,拆解保养破拆工具;业务骨干组织大家,学习发动机原理,建立"健康档案";队员们自发组织"故障排除擂台赛",看谁能更快更准地找出问题。
高层建筑火灾,重点优化高空供水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的配置;大型商业综合体,研究排烟设备和破拆工具的最佳组合方案;老旧公房,则改良小空间作业装备和照明设备;在高校区域,则注意避让行人并熟悉各校区内部道路网络......
通过这种"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全员装备维护技能得到大幅提升,为出警救援提供了良好的装备保障。
在2025年全市消防救援队伍后勤装备岗位练兵比武中,郑敏还代表大队在“双轮异向切割机故障排除与应用操”中取得了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第二名、政府专职消防员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从智慧大脑到飞檐尖兵,从快反服务到装备专家,黄鹤楼消防救援站的队员们身份在变,能力在变,但初心从未改变。
那237次安全抵达的背后,是行车班对每一条街巷的精准掌握;那53起马蜂窝的成功处置,凝结着“特攻队”反复总结的实战经验;那23张红十字救护员证书,见证了快反服务队勤学苦练的汗水;那150余次的现场核对,记录了预案团队的严谨与执着。
这些日积月累的付出,筑就了古城消防安全的坚固防线。
他们或许没有捧回太多的奖杯,但收获了比奖章更为珍贵的认可——万千游客安然无恙的笑容,千古名楼历久弥新的静好。
面对新时代消防救援工作的挑战,黄鹤楼消防救援站用每一次精准的预案、每一次快速的响应、每一次科学的处置,将个人的兴趣与热爱,汇聚成队伍的强大战力。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最深的守护,是于无声处的坚守;最真的担当,是让平安成为常态。
在这座千年名楼的映照下,“火焰蓝”的身影已成为江城最动人的风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