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三牧坊,一片红墙教学楼静立于闹市喧嚣之中。这里是福州第一中学初中部,其前身可追溯至被誉为“清代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凤池书院。自1817年创办至今,书院教育功能从未间断,“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理念至今仍滋养着一代代学子。
百年凤池,文脉不绝
在福州市东街口商圈,福州一中初中部大门外,一道校史墙静静矗立,镌刻着凤池书院两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凤池书院的诞生,与“清代福建文风鼎盛、士子求学者日众”密切相关。福州市政协文史委编辑陈常飞介绍,书院始建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初名“圣功书院”。彼时,有识之士深感仅靠鳌峰书院难以容纳八闽英才,闽浙总督汪志伊与盐法道孙尔准认为,省城应再添书院,遂倡议于三牧坊增建书院。道光元年(1821年),书院拓建,正式更名“凤池书院”。
凤池,乃神鸟凤凰沐浴栖息之所,古代用来比喻英才荟萃、大展宏图之地。凤池书院创办以来,往来的山长不乏硕儒名师。首任山长赵在田主张“先持躬立品,次道义文章”,其教士有法、待人宽厚,深受门人敬重。光绪二十三年,陈璧主讲时增设时务、论策等新课,一改闽中学风。
书院初立时的碑记有言:“欲兴之者,舍崇经书、励行义则无望复古矣。”强调办学非为科举,而在成贤。正因重视通经史、明时务、立品行,凤池书院迅速崛起,与鳌峰、正谊、致用并称“清代福州四大书院”。
从书院走出的学子中,不乏推动社会变革、影响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民主革命先驱林觉民曾在此求学,深受进步思潮熏陶。他在广州起义前写下《与妻书》,“为天下人谋永福”一语感天动地,最终慷慨就义,年仅24岁。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初中部内的“凤池书院”青石原碑 庞梦霞 摄
清末为推广新式教育,各地纷纷兴办学堂,凤池书院与邻近的正谊书院合并为“全闽大学堂”。此后书院几经更名,于1951年定名为“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至今弦歌不绝。
精神赓续,地标新生
中国近代化浪潮中,凤池书院涌现出大批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俊杰。如今,虽已转型为传授新知的现代学校,福州一中校园中仍处处可见凤池遗风。
“初中部校址是凤池书院原址,校史碑墙默默见证两个世纪的教育传承。”福州一中副校长、初中部负责人苏健介绍。操场的碑墙中央,镶嵌着嘉庆年间的“凤池书院”青石原碑。
不论初中或高中校区,“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字句镌刻于教学楼门廊、连廊等多处,彰显学校办学宗旨。福州一中教师郑晓勤说,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上寄语学子:“愿你植基立本为先,成德达材致贤,无惧道长且阻!”
“入学前并不了解学校历史,后来经过老师介绍和校园漫步才知道,每天经过的建筑与地标,都延续着凤池文脉。”高三学生陈妍瑾说,如校园后山“鸣阳山”,取“凤凰鸣于高岗”之意,高一教学楼名为“凤谊楼”,“凤池”“正谊”各取一字。校园中心的“凤凰池”,更成为师生课余交流、诵读赏景的文化空间,池中天鹅锦鲤悠然,与书香人影相映成趣。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凤凰池 庞梦霞 摄
每周一升旗前,师生齐唱校歌:“正谊凤池托迹古,此邦人物甲南东……百千健儿齐起勤勇复公忠。振起中华民族万祀永无穷!”陈妍瑾说:“每一次演唱都是精神的洗礼,使书院精神在心中扎根。”
语文课堂讲述沈葆桢、林觉民等先贤故事,激励学生胸怀家国、勇于探索;历史课开展校史专题学习,探寻书院到学堂的演变历程;班会探讨“永福精神”,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沉浸式教育让厚重历史变得可感可及,书院精神不再遥远。“我们努力把隐性的文脉变成显性的教育资源,挖掘凤池书院渊源,让它不再只是校歌里的两个字,而是变成学生能理解、可共鸣的传统。”郑晓勤说。
多元育人,全面发展
“无体艺,不福一。”福州一中继承了凤池书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融入现代教育实践。
模拟联合国、紫藤辩论社、化学社、信息竞赛小组、戏剧社、广播剧社……食堂外展出学生自己设计的社团纳新海报,46个社团活跃于校园。学校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丰富的社团活动,每年评出10个社团颁发“凤谊奖学金”。
“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多样性。”陈妍瑾参加了静知书画社,即便高三课业繁忙,每月仍有一次午间,师生共聚习字、品味墨香。在高一教学楼的风雨连廊中,悬挂着部分学生的创意作品,彰显对学生想象力与主体性的尊重。学校还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可以选修橄榄球、飞盘、击剑、八段锦等多样化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国家责任与国际视野,也是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部分。2024年12月,学生自发组织公益集市义卖,亲手制作工艺品、设计校园周边,将所得2万多元悉数捐往西藏灾区。
“孩子们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自力自治’与‘心系家国’。”福州一中党委书记蔡辉森说,“我们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致力于培养对社会有贡献、为人民谋福祉的新时代青年。”学校还通过“三牧讲堂”常态化开设信息素养等课程,持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00多年来,凤池书院精神已深深融入福州一中血脉之中。育人初心不改,凤池文脉长流,这座跨越两个世纪的书院,仍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半月谈记者 庞梦霞 黄景鸿)
《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