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应急演练中,应急处置队伍利用船舶布设围油栏。 记者 吴迪 摄
9月17日,天津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北京市、河北省生态环境部门,在天津南港工业区上演了一场跨区域联合协同实战——2025年京津冀突发水环境事件暨天津南港工业区“一园一策一图”成果应用应急演练。
演练模拟了南港工业区内企业的浮顶储罐区发生火灾,导致危化品泄漏、消防废水外溢,同时企业厂区外围的危化品输送管廊发生泄漏,污染附近人工景观河道和泄漏点周边土壤,对近岸海域构成风险。面对这起“突发事件”,三地迅速启动应急联动机制,依据《京津冀水污染突发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立即开展联合会商、联合监测、联合处置、联合信息发布……
只见京津冀三地环境监测队伍依托监测车、监测船等先进设备,快速锁定污染团、追踪扩散趋势、确定污染范围;应急处置队伍协同开展污染物拦截、吸附与降解等作业;水利部门实施精准的水工程联合调度,有效控制污染水体流量;信息宣传组及时通过权威渠道向社会发布事件进展和应对措施。整个演练过程指挥顺畅、环节紧密衔接、措施得当,充分展示了京津冀三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快速响应、高效协同。
“京津冀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每年举办一次,分别由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轮值主办,今年是应急演练开展的第九年。这次演练打破常规,充分发挥‘陆海统筹’协同应急作战能力,不仅全面检验园区三级防控体系,即‘一级防控不出厂区、二级防控不入内河、三级防控不出园区’的建设成效,还有助于提升三地应对突发水环境事件的实战能力和多部门协同处置水平,是京津冀地区共建共享、共防共治的生动体现。”市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副主任冯颖介绍。
演练现场有不少高科技设备:便携式检测设备、无人机、灭火机器人……它们提高了应急处置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指着现场一艘名为“中国环监津001号”的监测船,冯颖告诉记者,该船是一艘集先进监测、快速分析、应急处置与智能指挥于一体的多功能海洋环境调查监测船,集成了从环境样品的专业化采集、现场预处理、多样化快速检测到样品保存和生物培养的完整链条,依托其先进的船载实验室仪器和无人平台拓展的立体监测网络,能够高效、全面地掌握天津近岸及环渤海海域的环境状况,为环境质量评估、污染预警和事故应急监测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据了解,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将以此次演练为契机,进一步压实责任链条、完善联动机制、强化能力储备,在环境风险面前始终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共同筑牢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安全稳定的坚固防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保驾护航。(记者 史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