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撂荒地 打造“希望田”
闽侯洋里乡以“我在乡间有亩田”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9月10日,一场以“党旗映田间 共商耕耘计”为主题的“我在乡间有亩田”现场交流活动在闽侯洋里乡茶苑村火热开展。
近年来,闽侯县持续深入开展“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发动全县各级机关在职党员认筹认种抛荒农田耕地,以实际行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100多名县直机关在职党员认筹认种约476.54亩抛荒农田耕地,极大地激活了乡村发展新动能。
科技特派员(左一)指导农户种植。通讯员 李煜晗 摄
从“荒地”到“良田”
闽侯县地貌多样,其中60%的耕地集中在山区、半山区,多为零散的山垅田,地块小、坡度大、基础设施薄弱,加上机械化作业难、种植成本高、市场收益低,不少耕地逐渐被弃种抛荒。
为了盘活耕地资源,闽侯县将“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作为重要抓手,持续发动全县各级机关单位带头认领耕地、种植粮食。仅今年以来,闽侯县就有78家单位认领撂荒耕地共180.26亩。春耕时节,一块块撂荒地在复垦精耕中逐渐“苏醒”,蜕变为绿意盎然的“希望田”。
茶苑村的梯田就是一块成功种植的“希望田”。这片郁郁葱葱的土地,几年前曾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其实这里的土壤条件并不差,可偏偏受限于坡度大、位置偏远的地理条件,村民们都不愿意花精力耕种,久而久之就荒了。”茶苑村党支部书记林立平说。
转机发生在2022年。这一年,茶苑村打破发展困局,创建闽侯县丰成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流转而来的撂荒地开展“宜机化”复垦,通过平整土地、优化田块布局等方式,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收益率。目前,村里已成功流转并改造撂荒耕地258亩。
“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的开展,更是为茶苑村的土地盘活工作增添新动力。如今,茶苑村已与55家闽侯县各单位达成结对共建,累计吸引各单位认种耕地120.86亩。“以前种地,总担心种出来的粮食卖不出去,现在有单位认种,我们只管好好种,收入有了保障,干活也更有劲头!”村民林立湘告诉记者,这种模式真是双赢,不仅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也让认种单位的党员志愿者收获绿色农产品。
从“认种”到“种好”
“我在乡间有亩田”不只是“认种”,更要“种好”。为让土地多产粮、村民多增收,闽侯县在技术服务上精准发力,组建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定期上门指导。从适配当地土壤的优良品种筛选到科学的栽培管理技巧,再到低毒高效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全方位帮助村民解决种植中的急难愁盼。
“这两年,我们联合省农科院、市菜科所,特意在茶苑村开展种植实验,就是要摸准路子,找到最适合这里的产业方向。”因为常年跟土地打交道,科技特派员汪秀云被晒得黝黑。她告诉记者,结合茶苑村海拔高的特点,当地重点发展高山种植,同时通过采取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套种、轮作的方式,一年种植三季,形成春种马铃薯、夏种毛豆玉米、秋种白萝卜莴笋的高山农作物产业格局,有效提高耕地亩产出效益。
如今,在技术团队的帮扶下,茶苑村的撂荒地不仅变成了作物繁茂的“丰收田”,更成了村民的“致富田”。2024年,茶苑村实现村集体收入29万元,同比增收15.2万元,参与土地流转村民人均增收3.5万元。这份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提升。
从“种田”到“兴村”
“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在乡村和机关干部之间搭起一座助农桥梁,让机关干部来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民最需要的是什么,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开拓了新的作为空间。
“今后得把直播用活!镜头对准村里的蔬菜、生态大米,让好东西走出去!”在“我在乡间有亩田”专题座谈会上,机关干部与村干部围坐一圈,围绕助农增收的新路径热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间,满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鲜活思路。
讨论有了方向,行动更得跟上步伐。座谈会后,闽侯县税务局、融媒体中心、供销社等多家部门与村集体签订助农共建协议,围绕资源共享、技术支持、产销对接、活动联办等方面开展合作。“我们就是要以党建为纽带,把各部门的力量聚起来。”闽侯县委县直机关工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党建领航打破职能壁垒、打通协作堵点,将原本分散在不同领域的资源、技术与服务拧成‘一股绳’,为‘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走深走实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在各方合力推动下,曾经闲置的抛荒地重焕生机。而这片复苏的田地,也成了机关党员干部践行初心的生动实践平台。“以前总在办公室里处理工作,现在走到田间地头,才真正体会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更明白作为干部,必须把助农的责任扛在肩上,才能不负群众的期待。”闽侯县税务局干部李嘉星说,接下来,将继续发挥岗位优势,帮村里对接更多资源、解决实际难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李煜晗 邓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