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改善22户困境孩童生活空间,并给予心理和社会关怀
“希望小屋”点亮“被遗忘的角落”
7日,在刚完工的“希望小屋”里,闽侯县上街镇10岁男孩小阳(化名)满怀喜悦地铺开新学期课本,随后转身对闽侯县乐志社工金婧婷说:“姐姐,谢谢你们!我有新‘家’了。”
屋内,乳白色墙面映着护眼灯柔和的光,实木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志愿者送来的课外书本,蓝色床单上的卡通图案随窗帘起伏轻轻晃动。这个曾堆满杂物、墙皮剥落的旧屋,如今成了小阳“香香的、漂亮的小天地”。
小阳的“希望小屋”与屋外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空间改造 温暖孩童
小阳身份特殊,作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他自幼父母离世,与妹妹寄居叔公家。改造前,他的房间仅有一张歪斜的旧书桌,屋内墙皮斑驳、蜘蛛网丛生。尽管叔公尽力照顾小阳兄妹,但有限的条件让“舒适空间”成为小阳的奢望。
改变始于今年“希望小屋”项目在闽侯县落地。作为2025年省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希望小屋”项目精准聚焦省内6至16周岁、在民政系统建档立卡的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青少年群体,旨在切实改善他们简陋的居住环境和缺失的生活设施。
作为闽侯县今年22户“希望小屋”受助者之一,小阳的生活空间改造从项目启动到完成,历时半年。施工队主要进行了“三面改造”,包括铲除霉变墙皮、涂刷环保乳胶漆、铺设防滑地砖等。此外,屋内还配备定制家具。改造后的旧屋焕然一新。
社工金婧婷全程跟进小阳的“希望小屋”建设,她向记者介绍项目刚完成时的感受:“当阳光透过新窗帘洒在书桌上时,整个房间突然有了呼吸感。”更让金婧婷动容的是小阳的反应——他走进房间,从最初的拘谨,到眼睛慢慢睁大,最后忍不住伸手摸摸书架,情不自禁地说:“原来我的房间可以这么干净。”
参加“好年华 聚福州”实践活动的实习生陈淑玉用相机记录了这场蜕变。初访时,她的镜头对准掉漆的墙面与霉斑;旧屋改造后,小阳的笑容被定格成温暖画面。“最好的摄影是凝视善意。”她坦言,当孩子坐在新书桌前望向窗外,她忽然明白,原来项目方修缮的不仅仅是生活空间,还用温暖修补了孩子原本不完整的人生。
在“希望小屋”内,社工辅导小阳写作业。
三维守护 助力成长
闽侯团县委组织开展的“希望小屋”项目,不仅仅是对物理空间的升级改造,更构建起“物质+心理+社会”三维守护体系,为困境儿童织就一张全方位的成长网络。
物质方面主要聚焦环境改善。今年,有22户像小阳一样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同时,通过“微心愿”活动,篮球、文具、新书包等被送到他们手中。
心理方面着重心灵滋养。今年以来,48场心理健康、安全自护、人际交往等主题活动常态化走进村居和学校。社工们帮孩子们筑起“心理防护墙”,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方面进行视野拓展。“小青帆——‘益’路同行”乡村儿童公益夏令营中,孩子们第一次走进消防队进行职业体验、第一次用画笔描绘“未来的自己”、第一次学做奶茶感受生活趣味、第一次系统学习社交礼仪规范、第一次通过情景模拟进行情绪管理……2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200多名志愿者参与,让关怀从“一间屋”延伸到“整个世界”。
“困境孩童需要的或许不只是一张床、一盏灯,而是‘原来有人在乎我’的底气。”闽侯团县委副书记陈琰东表示,他们将持续完善关爱服务机制,让“希望小屋”继续“生长”,让更多的房间得到温柔改造,让更多的心灵得到轻轻托举,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大步走向自己的远方。(记者 陈木易/文 林双伟/摄)
下一篇:福州两大重点开发区亮相投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