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相关要求,聊城市应急管理局建设安全生产风险动态监管平台(以下简称“监管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突出风险隐患“可视化”,构建覆盖市、县、乡、企四级安全生产应用服务,探索以远程监管、无感监管和预警防控为特征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非现场监管工作模式,推动安全生产治理实现“三个转变”——从静态分析向动态感知转变、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转变、从单点防控向全局联防转变,有效实现精准分级分类监管,构筑安全生产共治共享共防新格局。
一、构建“一站式”平台,指引企业明晰落实主体责任“怎么做”
非现场监管首先要解决企业如何高效、规范、有序落实主体责任,解决企业“怎么做”的问题。监管平台以双重预防机制运行为核心,搭建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框架并与企业安全生产活动深度融合,推动企业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共纳管企业风险点16.6万余处,引导企业依托监管平台开展隐患巡检70.2万余次,排除隐患7.5万余项。同时,将企业“特殊作业”“应急演练”“安全培训”“证照管理”等安全生产活动全部纳入平台管理,打造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一站式平台”,共依托监管平台管理特殊作业460次,纳管应急预案877项、安全教育培训计划999项,组织开展应急演练2248次、安全培训3300次,参与人数10953人。纳管证照3873个,规章制度8247项。
二、构建“互通式”平台,动态实时掌握监管对象“干什么”
非现场监管需解决“政企信息不对称”,监管人员“足不出户”依然掌握监管对象“干什么”的问题。构建政企一体化的数字化“监管+服务”平台,打造“政企互通”窗口,支持监管部门将通知公告、事故动态、教育培训等内容发送至指定企业移动端的同时,监管部门可通过监管平台动态实时查看企业培训教育、应急管理、作业管理等企业安全生产整体运行情况,重点掌握企业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一平台揽全局,提升非现场安全监管“穿透力”“覆盖面”“精准度”。市、县、乡三级共970个部门近8500余名监管人员应用平台实施可视化监管。
三、构建“过筛子”平台,精准赋码分类分级“画脸谱”
非现场监管还要解决为企业“画脸谱”,对不落实主体责任的企业要“大海捞针”,实施分类分级监管的问题。监管平台建立“一企一档”数据特征库,分级赋码,实现精准监管帮扶。将企业按照市、县、乡分级监管,并根据企业风险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等情况,建立分级模型,赋码管理。每天生成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安全码,用于评判企业整体风险程度,并按照是否为重点行业领域、标准化、事故发生、停工停产等情形进行分类纳管。对于蓝码企业无事不扰,对于黄码企业精准帮扶,对于红码企业重点监管,逐步扩大蓝码、提升黄码、减少红码。基于数据共享、智能预警,“非现场监管”能及时发现问题企业,辅助案由发现,推动靶向精准执法。全市市、县、乡三级14类部门依托监管平台精准检查企业5890家次,发现隐患超1万个。
四、构建“群防式”平台,社会监督群防群治“织防线”
非现场监管还需解决监管部门、企业“二人转”之外,社会公众参与共治及监督的问题。坚持“全域治理 全员参与”理念,依托监管平台创新开发“水城安全隐患随手拍”微信小程序,以小投入引导企业职工、群众广泛参与隐患排查,通过“花小钱办大事”,打好安全生产全民战争,建立从发现报告隐患到核查消除、奖励推动的良性循环机制,事半功倍地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水城安全隐患随手拍”小程序已累计用户数4762人,上报隐患1194项。通过公众共治、公众监督,有效解决监管部门“想不到”“走不到”的问题,让违法企业“无所遁形”,提升全社会安全生产治理效能。
下一步,市应急局将依托安全生产风险动态监管平台,深入探索非现场监管模式,完善精准赋码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坚决落实“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部署要求,做到安全监管与服务并重,既不缺位,也不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