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押宝”终丰收,百香果新品种亩产近3000斤——
“新农人”张礼春的“试错”路
当秋意爬上枝头,福州的广袤田野上,开始延展出新的故事线。
在永泰葛岭镇,勤勤恳恳的“新农人”张礼春用了整整5年时间,“押宝”在百香果的一个新品种上,终于在今年结出了一连串硕果,丰收的大门打开了。
“憋了好几年的大招”
前些日子,葛岭镇的100余亩百香果基地里,果香弥漫。
“先尝尝。”张礼春给记者递来一个百香果。不同于常见的金黄,眼前的百香果表皮深红,个头中等,皮微皱,入口一尝,酸甜适中,别有一番滋味。
这是张礼春“憋了好几年的大招”。2021年,他成立了福建省三叶珍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作出一项看似冷门的决策——买断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百香果新品种“蜜语”的品种权。
“蜜语”是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历时8年研发的全新品种,也是全省首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百香果品种。看过、尝过后,张礼春当即相中,“除了品种,百香果本身生长速度足够快,经济效益高,特别适合市场化。”
但在当下,大多数新品种的推广模式仍停留于卖苗阶段,卖完后的种植情况、市场反馈知之甚少,难以扩面。此外,与工业知识产权相比,以品种权为代表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盗繁现象较为突出。
在张礼春看来,品种权是绕不过去的隐患。“尽管新品种试错成本很高,但我还是决定担着风险来试一试。”张礼春表示,新品种有没有产量,效益如何,市场表现怎样,都是一片空白。“这些都要一样样地试出来。”
此后,三叶珍馐公司与省农科院开展了密切合作,短短5个月内,在全国35个处于不同气候、海拔、环境的基地开展试点种植,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数据。公司的“蜜语”示范田也从小面积的30亩、50亩扩展至现在的100多亩。
踏上“试错”路
其实张礼春的决策存在着拼一把的成分。
“80后”的他属于农业领域“外来户”。10年前,他还在一家企业就职,彼时跳出来创业,意味着押上了原本一帆风顺的职业生涯。
谁知开局就选了个困难模式。
第一年育苗,就差点“全军覆没”。起先,张礼春团队在长乐租用了个现代化育苗大棚,却因经验不足,导致百香果苗株大批死亡。为了保住最后3000株苗,他们一车车地从附近村民家拉井水来灌溉,天天守着大棚不归家。“一次拉12桶,每三天拉两次。这已经都不是钱的问题,全是心血。”
在张礼春看来,农业的魅力在于季节的更迭,而残酷也源于此,“只有一脚踏进来才知道,农业‘水’太深了,刚解决一个问题,底下又冒出另一个问题。”
除了种植,更大的挑战还来自于采收环节。传统百香果大多七八成熟就进行采摘,方便运输的同时,却也牺牲掉了口感。张礼春则坚持“树上熟”——让果实自然成熟掉落。
但这带来了新问题:百香果掉地易烂、品相受损。于是他们又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网兜接果”的创新方式,即在果树下拉起网兜,果子成熟后自然掉入网中。这在国内百香果种植中极为少见,如今这一模式已在永泰县洑口乡双溪村等推广基地应用,实现便利采摘和口感的双重保障。
从适宜到适应
土地、资金、市场……这些年,张礼春不停地在做选择。去年起,张礼春不再主城区、长乐、闽侯多地跑,而是举家搬到永泰,扎根下来。
今春,张礼春在葛岭镇栽种了3万多株百香果苗。7月采收季开始,基地每天能收获2000多斤百香果,亩产接近3000斤。“今年预计鲜果总产量达45万公斤,将是一个丰收大年。”说到这,张礼春干劲十足。
站在田埂上,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百香果在国内的平均收购价基本稳定在一斤7元左右,相当于农户一亩地收入可达2.5万~3万元。“算下来,亩均效益远高于传统作物,这还没算上我们提供的种苗和技术支持。”
如今,“蜜语”的推广模式也逐渐清晰:由公司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并以保底价回收果实;农户负责种植管理,目前已在永泰、闽侯多个村镇推广种植。
眼下在永泰双溪村,“蜜语”百香果园生机盎然,翠绿的藤蔓在木架上尽情舒展。双溪中心村党委书记赖潘赠介绍,今年村里投资30余万元,建成约30亩百香果园,并配套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我们引入‘蜜语’百香果,就是要探索更多可能性。”
根据张礼春的扩张版图,明年计划扩种至500~600亩,三年内目标2000亩。“农业没有规模,难以产生效益。”但张礼春并不盲目,“我希望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建立在试错成功的基础上,不断前进。”(记者 蓝瑜萍 谢星星)
下一篇:闽都新谭|抗战中的船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