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惠容:用三十年微光点亮公益路
带领团队帮扶群众约1.5万人次
谢惠容(右一)在宣传生活垃圾分类。
清晨的晋安河边,一抹红色身影带领“娘子军”沿河清理垃圾;深夜的微信群里,她的一条救助信息总能掀起爱心接力热潮。她是孤寡老人的“亲闺女”,是山区孩子的“谢妈妈”,是文明实践的“排头兵”——她,就是第二届福建省“最美新时代巾帼志愿者”、2024年度福建省“最美志愿者”谢惠容。
近30年来,谢惠容带领团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2万小时,帮扶群众约1.5万人次,用点滴善举织就文明之网,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温度浸润群众心田。
女子龙舟队
破浪前行的巾帼宣言
谢惠容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儿时记忆里,她常捧着奶奶递来的搪瓷碗,小心翼翼送到同村五保户家——碗里装着刚出锅的热饭热菜。“阿婆腿脚不便,乡里乡亲的,咱们多照应些。”奶奶的话语十分朴实。
即便后来谢惠容成家,每次回家看望奶奶,老人总会把她带来的东西与左邻右舍分享。这份刻在日常里的善意,让爱的种子在谢惠容心中慢慢扎根。
1997年,谢惠容跟着夫家人前往重庆创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山区学校的孩子在寒冬里仍穿着单薄的衣衫,当即连夜筹备价值5万元的崭新棉服,送到了孩子们手中。女孩用冻裂的小手攥着衣角,向她鞠躬,那一幕深深印在她心里,也让她坚定了决心,在公益路上至今已坚持了近30年。
2012年,谢惠容在担任晋安区鼓山镇连潘村村委会主任期间发现,村民缺少文娱活动场所,于是在家人支持下出资建设文娱活动室,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空间,让老年人在家门口“老有所乐”。身兼村妇女主任,她还牵头成立“妇女微家”,化身贴心大姐,帮妇女们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难题。
基层服务过程中,谢惠容注意到当地女子不能划龙舟的旧俗。带着打破偏见的决心,她主动走访村民、动员妇女,一次次打消大家的顾虑,最终组建起连潘村第一支女子龙舟队。说起当初的集训,谢惠容忍俊不禁:起初龙舟、船桨还没到位,姐妹们就搬来椅子当“龙舟”,握着扫把练“划桨”,一招一式格外认真。如今,这群“娘子军”的身影每年活跃在光明港的碧波上,鼓点铿锵,桨叶翻飞,激荡出破浪前行的巾帼宣言。
“惠容微家河”
护河爱水的绿色誓言
2020年,谢惠容成立了惠容微家志愿服务中心,带着服务队的30多名姐妹主动当起河道“清道夫”,定期在光明港、鳝溪等地开展护水行动。炎炎夏日里,她们顶着高温清理垃圾,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未停下脚步。
这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渐渐变成了长期的护河行动。每逢台风过境,河道总会堆积大量垃圾,谢惠容便带领团队连续奋战,协助部门、社区清理杂物,恢复河道整洁。“看谢姐50多岁还冲在前面,我们哪好意思歇着?”队员们的话里,满是对她的敬佩。
去年,晋安区将鼓山镇陈厝河命名为“惠容微家河”,以鼓励更多人加入“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站在清澈的河边,谢惠容说:“这名字不是给我的,是给所有护河志愿者的。咱们要一起守好福州的绿水青山。”
如今,护河志愿队伍不断壮大,大家不仅清理垃圾,还常态化开展文明宣传。绿色文明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许多人看到路边的垃圾都会顺手捡起来。
志愿服务群
公益路上的温暖接力
“叮——”2023年3月的一个深夜,“惠容微家”微信群弹出一条紧急求助。原来,前屿小学的负责人找到谢惠容说,有学生没去上学,经家访得知孩子突发怪病无法站立,但孩子家庭困难,无力承担医疗费。在谢惠容带头下,群里的志愿者纷纷响应,第一时间筹得7800元,接着还捐赠了轮椅,解决了孩子的出行难题。
鼓山中学一名学生在体育课上突然晕倒,其确诊急性白血病后,谢惠容2小时内募集到9200元,为孩子送去第一笔救命钱。
上述这样的温暖时刻,不断在“惠容微家”上演:为车祸复健少女长期送去关爱,给事实孤儿送去生活补助,为特殊学校孩子组织爱心活动……
如今,“惠容微家”不仅有驿站,还开通了公众号,成了名副其实的“爱心枢纽”:有特长的文明实践志愿者在这里展示能力,有需求的群众在这里寻求帮助,有矛盾、有疑问也能在这里沟通解决。公众号还附上了谢惠容的手机号,“有事找惠容”成了许多人的安心选择。
截至目前,“惠容微家”数个微信群已聚集约4000名志愿者,涵盖各行各业。他们常态化开展护河、助学、帮困等文明实践活动。谢惠容用近30年时光证明:文明实践是一群人的接力赛,只要一直跑下去,就能让温暖与文明传遍每个角落。(记者 赵铮艳/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