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安全领域和生命安全领域是学校安全管理的“一体两翼”
■安全教育的长效实施依赖于结构化保障体系的支撑
学校安全是教育工作的基石,最近正值开学季,守护校园安全是各级教育管理者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
中小学安全隐患类型总体上可分为显性隐患和隐性隐患两大类。显性隐患主要包括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校舍安全等15个类别,均须针对性地建机制、定职责、抓落实,以完善“三防”建设为抓手,织密织牢传统安全防控体系。
安全事故的发生绝非偶然,是风险隐患长期累积、未能有效管控的必然结果。安全领域的海恩法则警示我们: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存在29起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处隐患。隐患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学校安全管理应立足于预防体系建设,筑牢安全风险监控的第一道“防火墙”,动态消除隐患积累。
传统安全领域和生命安全领域是学校安全管理的“一体两翼”。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各地中小学在应对显性隐患的基础性硬件设施和常规性防控手段方面已普遍达到一定水平,显性隐患“存量”大幅下降,其风险可控性进一步加强,传统安全领域安全管理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但学生作为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变量,由于其认知特点,学生安全认知缺失、安全行为习惯不良、安全意识薄弱等“非故意性危险行为”成为隐性安全隐患的最大“增量”,不可控性强、发生概率高,难以通过传统安全管控发现、预防和消除。而这一短板弱项易被一些学校忽视,致使学校生命安全管理体系脆弱、隐患多发,成为学校安全管理的短板弱项。
为提升教育实效,各学校应创新实施系统化安全教育,突破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局限,创新“讲验演警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并融入数字技术,形成“认知—体验—实践—强化”的完整育人链条。
“讲验演警赛”模式中的“讲”指讲授式教学,“验”指体验式浸润,“演”指演练中熏陶,“警”指警示式教学,“赛”指赛学式驱动。其主要目的是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增强体验、感悟和内化。这种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是提升安全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此外,学校可积极运用AI与数字化工具,提升安全教育的有效性与覆盖面。一是打造数字安全IP,设计AI数字虚拟形象代言人,让个性化数字人推送安全提醒,增强安全教育知识接受度。二是鼓励学生用人工智能工具制作安全教育资源,既解决安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又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三是推行安全知识“码”上学:将安全知识、教学视频、应急流程等视频图文资源制成二维码,学生与家长扫码即可随时学习,实现安全知识“指端”学习,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在开发学科融合课程方面,可编写学科课程安全教育校本教材,明确各学科安全育人目标,将安全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例如,物理课讲解“电路安全与触电急救”,语文课分析“安全主题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数学课用“概率统计解读交通事故风险”。如此可以实现安全教育育人“全科渗透”,有效拓展安全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强度。
通过系统化的安全教育,学生的安全意识防控能力和基本安全技能可以得到显著提升。而安全教育的长效实施依赖于结构化保障体系的支撑,学校可通过构建“制度规范—师资建设—责任闭环—协同联动”四维保障矩阵,系统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让关注安全、敬畏安全成为共识,确保全链条防护机制的可持续运转,进一步巩固传统安全防控体系。同时,积极整合社会安全教育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构建多元协同的安全育人共同体。
学校安全的独特性,决定了当今学校安全管理必须深度考虑学生自身安全管理这个重要变量,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安全体系并统筹推进实施。唯有打造全链条协同的安全教育体系,将稳固的“三防”建设和系统化的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安全管理两个不可或缺的支撑体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构建起坚固的学校安全管理体系,织牢学生健康成长的“防护网”。
(作者系山东省日照师范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1日 第03版
作者:徐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