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黄海之滨上演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跨海空中极速救援。一名身处200多公里外四面环海海岛、因车祸严重创伤导致重度休克的55岁危重患者,在青岛航空医疗救援团队的帮助下,仅用55分钟便跨越山海,被安全转运至青岛接受救治,架起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生命通道。
据了解,该患者伤势极为危重,存在多发性骨盆骨折、腰椎骨折、肋骨骨折、髋关节脱位,并伴有下肢血管神经损伤,臀部有开放性伤口,活动性出血尚未完全控制。入院时,患者已处于创伤性休克状态,血压一度低至60/40mmHg。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大量输血补液后,患者生命体征才暂时稳定。但患者病情仍如悬丝,任何细微颠簸都可能导致休克加重,甚至心跳呼吸骤停。而传统的“汽车+轮渡”转运需4-5小时,风险极高,近乎“绝路”。
面对患者家属迫切的转院诉求,航空医疗救援团队毅然接下了这一重任。业务管理科科长阎锟仔细分析病情后,向医疗救援团队强调:“尽管航空救援极大提升了安全系数,但此次转运仍是‘极限操作’,途中风险巨大,大家务必做好准备。”
医疗团队迅速行动,紧张忙碌地做着最后检查。执行此次任务的直升机堪称“空中ICU”,在多次危重症救援中屡立奇功,机舱内配备了多功能除颤监护仪、呼吸机、注射泵、氧气系统等全套ICU设备,可在飞行途中维持高级生命支持,严密监控患者情况,应对各类突发状况。
12时07分,直升机稳稳降落在长岛临时起降点。针对患者超重、伤情复杂、搬运困难等挑战,航空医疗团队启用专业担架固定方案,顺利完成患者交接,确保转运过程安全平稳。
12时14分,直升机刚升空,机长便传来焦急的声音:“前方恶劣天气,请后舱注意。”此时机外已下起雨,给转运增加了新的难度。阎锟科长紧盯着病人,密切关注各项生命体征:“心率100次/分,血压100/50mmHg,SPO296%,立即用鼻导管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同时安慰患者,避免其情绪波动。”护士刘春蕾迅速熟练地接上鼻氧管,3分钟后报告:“SPO2 100%,患者情绪稳定。”此时,直升机冲出黑压压的云层,远处阳光洒落,救援团队跨越胶东半岛和渤海海峡南部海域,朝着青岛方向疾驰。
13时15分,直升机平稳降落在山东大学齐鲁第三医院,早已等候在楼顶停机坪的重症医学团队立即行动,患者经绿色通道被直接送入手术室。目前,患者已完成手术,病情稳定。在任务复盘时,专家团队指出:“这种严重损伤,尤其是开放性骨盆骨折,出血量大,死亡率非常高,果断选择航空转运是非常明智的。”
此次长岛至青岛的成功转运,并非简单的伤员转移,更是对半岛区域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响应能力、技术水平和协同能力的全面检验。它标志着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应急保障能力的显著提升,为沿海岛屿、偏远地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和生命希望,生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这条横跨海湾的“空中桥梁”,已成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又一坚实屏障。
(半岛全媒体记者 滕镜淑 通讯员 王衍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