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央视将镜头对准福州,报道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以创新形式展示非遗软木画的生动实践。其中,“将软木画戴在头上”的沉浸式体验成为关注的焦点,让这一传统技艺以时尚姿态“破圈”,为福州文旅增添一抹亮色。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位于福州三坊七巷一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内。今年暑假,博览苑集中展出了百余件非遗精品,并通过传承人互动、科技体验等方式,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软木画从静态展品变身为可佩戴的“头上风景”——发饰间鹤舞翩跹、亭台错落,方寸之间尽显千年古韵,吸引众多游客体验。
软木画又名“木画”,是发源于福州的一种软木雕刻手工技艺,形成于20世纪初,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软木画以栎树软木为材,以刀代笔,雕琢出“一框藏山河”的意境。
福州软木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清韵介绍,制作一幅软木画要历经选料、画稿、切片、雕刻以及最后的拼贴等工序,最精细部件薄至0.1微米,单件作品需要上万件微雕零件。“过去软木画多为摆件,如今通过发饰设计、文创改造,让它‘活’进了日常生活。”林清韵说。
福州的创新尝试,让非遗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游客陈女士赞叹:“戴上软木画发饰,仿佛把福州山水顶在头上,拍照特别出片!”这种兼具传统底蕴与时尚表达的传播方式,不仅拉近了非遗与年轻人的距离,更探索出一条“非遗+文旅”的融合发展路径。(记者 燕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