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相‘荟’,同心向融”,在这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集中活动热烈开展之际,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画卷在海峡两岸徐徐展开。青年们怀揣着梦想与激情汇聚于此,彼此交流、碰撞。他们以青春的力量,打破地域的隔阂,携手共进。在这里,文化的交融如潺潺流水,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每一个参与的青年,都像是一颗闪耀的星星,共同照亮了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合作的天空,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两岸青年在海峡青年交流营地结下深厚友谊。记者 林双伟 摄
盛夏8月,榕城绿荫如盖,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以下简称“海青荟”)如期而至,青春的旋律再次在这座城市响起。
13年来,每一个盛夏,总有一拨拨台湾青年跨越海峡来到福州。这场属于两岸青年的盛会,串联起万千青年的青春记忆,也奏响了两岸交流融合的乐章。今年,海峡青年节正式升格为海峡青年荟。在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集中活动热烈开展之际,回望这场青春嘉年华,记者从中梳理出三个关键词,带你重温那些动人瞬间、展望未来图景。
关键词 体验
一次次心动的相遇
“大陆到底什么样?”这曾是不少台湾青年出发前的最大疑问。
13年来,这场属于两岸青年的盛会用热情和创意打破隔阂、建立联结。从快闪、街舞、直播、电竞等活动举办,到AI、VR等数字技术赋能,青年人成为舞台的主角,也让福州成为越来越多台湾青年的“大陆初体验”。
2024年海峡两岸霹雳舞大赛。
【镜头回放】
第五届海青节首次引入电竞交流活动,为两岸电竞爱好者搭建起交流的平台;
第六届海青节首次设置两岸少数民族青少年交流活动,邀请台湾赛德克部落、阿美部落和泰雅部落的118名少数民族青年参与;
第十届海青节,以福州市举办“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为契机,首设海峡两岸青少年“创未来”创客交流赛,推动两岸青年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交流互鉴;
第十一届海青节新增海峡两岸霹雳舞大赛、闽台马术邀请赛、两岸青少年棒球交流营及“海峡杯”青年扑克大赛等一批更时尚、更具青春活力的交流项目;
第十二届海青节将户外探索、城市漫游、剧本杀等融入各项活动。
第二届“海丝杯”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上,两岸青少年切磋球技。
【融合之声】
“我们还想再来!”这是许多台湾青年在活动临别时的共同心声。
“原本只是想‘看看’,没想到一头栽进来了。”台湾青年林景上说,第一次踏上大陆便被福州的热情所感染,最打动他的一幕,是营地里与大陆同龄人围坐夜谈,“我们聊学习、聊家庭、聊对未来的焦虑,发现彼此想的事竟然出奇地相似。”
每次的交流时光虽短,却让不少台湾青年打开心扉、卸下成见。他们从“看看就走”的路人,变成“想再回来”的朋友,短暂的相聚种下再会的约定,也为未来并肩前行埋下伏笔。
“我们约好下次还要见面!”台湾青年黄郁涵说,她与大陆青年陈榕钦在活动中相识,短短几天收获深厚友谊,“真的像交到一个很久没见的老朋友,越聊越投缘。”
这一“相遇”的背后,映照着两岸青年真实、深入了解对方的渴望。在轻松的氛围中,文化不再遥远,身份不再设限,青春因交融而丰盈。
2013年以来,这场属于两岸青年的盛会已累计吸引超4.1万名青年参与,其中台湾青年超过2.3万人,近一半是首次踏足大陆。一次海青之行,往往成为他们重新认知大陆的窗口——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从而收获一个具体、可感的大陆印象。
如何持续点燃青年的热情?福州始终在创新中求突破,每一届都推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活动,让活动“年年有新意、次次都惊喜”。
今年活动涵盖棒球、橄榄球、电竞等深受两岸青年喜爱的热门项目,同时拓展至曲艺、羽毛球等新领域,提升了文化与体育的交融感;依托福州马尾的海峡青年交流营地,主办方还将组织为期7天的驻地联欢体验,构建起更加沉浸、连续、年轻化的“营地生活圈”。
台湾青年体验汉服与三条簪。
关键词 融通
一次次心灵的靠近
文化的熟悉感,是两岸青年间最自然的共鸣。
漫步古街遗址,聆听历史回响;走进乡村,看见“向往的生活”;沉浸在茶香、非遗手作、夜游闽江的体验中,感受这座古城的传统与现代交融……13年来,这场属于两岸青年的盛会不断搭建情感桥梁,以文化为媒、以共鸣为线,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让“同文同种”的血脉联结愈加深厚。
【镜头回放】
第六届海青节,首届“台湾学子重走科举路研习营”启动,两岸学子携手并肩,重走科举路,感受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
第七届海青节首次举办汉式集体婚礼,30对两岸新人在福州喜娘“好呀好呀”的喝彩声中,踏着汉乐鼓点登上舞台;
第九届海青节创新举办黄巷·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周,打造“台湾一条街”,两岸青年在音乐交流、非遗展示等活动中感受同根同源;
第十二届海青节,“三把刀”作为非遗技艺之一登上峰会的舞台,引起海峡两岸青少年的广泛关注。
首届海峡两岸(福州)交响管乐团音乐会。
【融合之声】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在第十二届海青节的活动中,台湾青年林彦良在莆田湄洲岛林氏宗祠前,穿上博士服拍下特别的一幕。他说:“我的祖辈也来自福建,当我在这里看到墓碑上刻着相同堂号的那一刻,内心有种深深的震撼——原来我们的距离,从来没那么远。”
这种心灵的触动,并非个例。台湾青年王执中参加过去年的海青节后坦言:“在外表、文化、信仰上,我们有着同样的根。我们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小时候背《离骚》,长大后看金庸小说。我念的历史书也写着夏商周、秦汉、三国,中华文化早已融入我生活的喜怒哀乐,影响着我如何理解世界、与人相处。”
正如台湾嘉义大学副教授庄淑琼所感受到的,“海青节为青年搭建了一个以文化为纽带的交流平台,促进彼此了解,传承共同的文化记忆”。
基于这样的共识与期待,今年海青荟精心设计了52项活动,其中26项为文化交流活动,既涵盖曲艺、工艺美术等中华传统文化项目,又包括舞蹈、绘画、音乐等青年喜闻乐见的项目,更深度挖掘福建本地文化,创新推出茶盏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体验项目。
同时,依托三坊七巷等福州文化地标,设计传统文化体验线路与项目,在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手作、非遗体验活动,让两岸青年近距离、多视角、深层次地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台湾青年了解来榕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 成长
一次次未来的启程
青春的脚步不会止步于一次活动。能不能“留下来”,能不能“站得稳”,决定了这场青春之约的深度和未来。
13年来,一场场青春之约不仅搭建桥梁、组织活动,更在背后铺设了一整套支持青年发展的政策体系。让海峡两岸青年在福州“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这也为促进两岸青年的“双向奔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擘画了壮阔未来。
【镜头回放】
第一届海青节发布《福州市关于吸引台湾青年人才来榕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涵盖住房保障、创业资金补助、人才聘任、档案创建等10个方面;
第六届海青节推出扩大榕台经贸合作、支持台湾同胞在榕实习就业创业、深化榕台文化交流、方便台胞在榕安居乐业等4个方面68条措施;
第七届海青节,福州发布了《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在推进两岸应通尽通、落实落细台胞台企同等待遇和加大文化交流力度等方面,推出门槛更低、
普惠性更广的43条措施;
第十届海青节面向台青推出高校教师、医生、软件研发工程师、芯片研发总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等1756个质优薪高岗位;
第十二届海青节,福州市率先启动建设“海峡青年发展型城市”,并制定发布七项政策措施。
【融合之声】
去年的活动上,台湾青年陈依禅意外遇见理想职业,原本只是想来看看的她在福州宝宝巴士公司参访时被深深吸引。“我学的是儿童美术专业,和他们的业务特别契合。”她说,早就关注这家儿童数字内容企业,亲身走进企业、听到台青分享后,更坚定了来福州发展的念头,“这里的平台更大,机会也更多。”
同样通过活动找到职业舞台的,还有来自台湾的洪阡嫚,她现为福建海峡银行闽江支行大堂经理。去年,她在活动现场了解到海峡银行面向台青的专场招聘。“我毫不犹豫地投了简历,如今真的实现了在福州稳定工作的愿望。”洪阡嫚说。
13年来,海青荟始终与青年成长同频共振。一方面将城市重点产业、优势资源与青年交流活动深度融合,让台青看见机会、找到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出台诚意十足的惠及台胞台企举措,为台青在榕发展提供信心与底气。
台青林浩鼎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是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教授,同时也是海丝中央法务区福州片区涉台法律专家。去年夏天,林浩鼎登上海青节峰会舞台,讲述自己的“登陆”故事。峰会上发布的《福州市支持建设海峡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若干措施》,更让他坚定了扎根福州的决心。今年5月他正式加入福建江夏学院,投身数字经济法、国际商法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与教学。他说:“我的成长,是在福州‘加速’的。”
本届海青荟将出台福州市支持建设“海峡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第二批举措,包括多项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内容。
随着活动内涵拓展,今年起“海峡青年节”正式更名为“海峡青年荟”。更名后的海峡青年荟将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打造“吸引台青来大陆,留得住、融合好”的重要平台,汇聚起两岸磅礴的青春力量,激励两岸青年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挺膺担当、奋勇争先。
(记者 唐蔚嫱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原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