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会客厅迎来陈晓岚,她畅谈“曲中见福州,乡音寄乡愁”。在她的讲述中,福州的传统音乐如悠扬的闽剧、婉转的评话等,仿佛一幅幅画卷在眼前展开,那熟悉的乡音承载着无尽的乡愁。每一段旋律都像是与故乡的对话,诉说着福州的历史与文化。陈晓岚以其深厚的情感,将福州的韵味通过音乐传递给每一位听众,让大家在曲声中感受到那份深深的眷恋与思念,也让福州的文化在时光中熠熠生辉。
本期嘉宾
陈晓岚 福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州伬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目前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为福建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她以编剧身份进入曲艺领域,耕耘近40年,创作编排作品30余部(篇),获全国和省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颁发奖项40余个,2个作品获福建百花文艺奖荣誉奖。指导的学员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重点项目1项,获得国家级三等奖1项,参加国家级展演4个。主持福州评话、福州伬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参与修订了国务院颁发的《曲艺传承发展计划》。
盛夏时节,躺在书场的老藤椅上,摇着大折扇、品一口茉莉花茶、听一段伬唱和评话,对许多老福州而言曾是闲暇时光的“标配”。随着旧城改造和听众分流,评话的钹声和伬艺的曲牌渐渐沉寂,像一本被合上的旧书。
而今,在一代代曲艺人的坚守下,这些声音正在归来。陈晓岚就是其中一位孜孜不倦的传承者。她笔下的《秦楼月·春回坊巷》,让十番古乐在三坊七巷重获新生;她创作的《金厝边,银乡里》将福州方言唱上央视舞台。三十余年来,这位曲艺创作者用一支笔,守望着福州最地道的声腔韵味,让百年的曲艺传承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陈晓岚(左)指导年轻团员学习评话技巧。记者 林双伟 摄
让曲艺重回百姓生活
陈晓岚与福州曲艺的缘分,像一出生就写好的剧本。
“啪!”醒木一响,三弦声起,台下的喝彩声此起彼伏——这是陈晓岚记忆中最鲜活的童年画面。从小在曲艺团长大的她,父母都是福州曲艺界的代表人物:父亲陈竹曦是著名曲艺理论家,母亲陈润春是福州伬艺表演艺术家。
学生时代的她奉父母之命,进入福建艺术学校(现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的编剧班学习,这个看似被动的选择,却开启了她与福州曲艺数十年的不解之缘。毕业后她进入了福州曲艺团,从此扎根曲艺。
在她初入行时,福州曲艺正处于黄金时代,听伬艺、听评话曾是福州市民最普遍的娱乐方式之一。“演出旺季,福州曲艺艺术家们常常一天演出两三场,还要在福州不同的县区转场,我也跟着他们去现场感受、采风,累并快乐着。”她告诉记者。
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演艺场消失,人才青黄不接,传统曲艺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当时,我们在‘左海乡音’广播、福州晚报和福州电视台连播多次招聘演员广告,一个报名的都没有。”陈晓岚回忆道。
2005年,已成为团长的陈晓岚接到一项重任——主持福州评话和福州伬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资料严重缺失、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她日夜连轴转,甚至全家齐上阵帮忙梳理资料。次年,福州评话和福州伬艺双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福州曲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但陈晓岚深知,“非遗”的头衔不是“保险箱”,必须潜心出精品、获大奖。2007年,在她带领下创作的福州评话《网上情缘》,一举夺得我国群众文化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群星大奖。领奖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文科的一席话点醒了她,“濒危状态下的曲艺保护,更需要体制机制的支撑”,并指导她申办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
于是,陈晓岚开始筹划建立专门的曲艺保护机构。“当时很多人觉得不可能,但我还是要试试。”她带着详实的方案,一次次奔走于各部门之间。2008年,全国首个专门从事曲艺非遗保护的全民所有制全额事业单位——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正式成立,时任中国曲协主席的姜昆专程来榕揭牌,并称赞这一模式“值得全国推广”。
为了让曲艺重回百姓生活,陈晓岚推动在八旗会馆设立固定演出场所,每周举办公益演出。2011年,乌塔会馆曲艺书场也开启公益性演出,这两个传统曲艺的“家”终于稳定下来。
陈晓岚(左)在排练现场发现曲本问题后,与学生讨论修改。(受访者供图)
用本土味唱出榕城百态
时值盛夏,三坊七巷的砖瓦间蒸腾着热气。省非遗博览苑的戏台上,悠扬的十番伬唱腔穿透热浪。“归心切,归心切,黄楼水榭山墙月……”陈晓岚站在台下,看着年轻演员表演她创作的《秦楼月·春回坊巷》,眼里满是欣慰。
“这首曲子是从坊巷里长出来的。”演出结束后,陈晓岚告诉记者。2007年,三坊七巷整体保护修复工作全面启动,这个消息让土生土长的陈晓岚激动不已。“接到创作任务时,我想福州伬艺的十番伬曾经响遍坊巷的厅堂与后花园,气质优雅,和坊巷最为契合,要用十番伬把这份喜悦唱出来。”
陈晓岚的名字“晓岚”取自乌山的晨雾,她的童年就在乌山脚下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度过。谈及创作灵感,她如数家珍:“马鞍墙大人们叫山墙,还有小黄楼、水榭,这些都是刻在记忆里的最美的福州剪影,自然而然就进入到我的曲词里。”
选择《秦楼月》这一古曲牌时,短短四十余字的篇幅曾让她犯难。“文艺作品必须饱含情感。”陈晓岚解释道,“但四十几个字不可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思来想去,我选择了‘归心切’这三个字,想呈现一个画面,游子听说三坊七巷要进行保护性改造,想回家了。”在她的构思中,这三个字承载着游子思乡的深情,也寄托着对三坊七巷保护改造的期盼。
十番伬《秦楼月·春回坊巷》在2020年福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中上演(资料图片)。记者 池远 摄
《秦楼月·春回坊巷》首次与市民见面,便获得了诸多好评。作品在谱曲时严格遵循古曲,仅通过服装、造型等舞台呈现的创新,赋予十番伬新的意境。演出多年后,曲艺团又邀请著名作曲家朱绍玉进行改编,两个版本均获原文化部邀请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并获奖。吴文科称赞该节目是“中国曲艺继承与创新的典范性作品”。
而对其成功的原因,陈晓岚归结为“用‘很福州’的方式表达永恒的情感,即福州俚语俗语中的乡愁、邻里情、亲情、爱情和友情等”。
这种“很福州”的创作印记,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如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七遛八遛不敌福州》。“‘不敌’是古汉语里‘无法比拟’的意思。”她用福州话念出这句俗语,尾音带着特有的福州音韵。作品里,“温泉水洗却一路疲惫”“聚春园名菜佛跳墙”的市井画面,配上椰胡与琵琶的俏皮节奏,把福州人的乡土自豪感唱得活灵活现。传唱至今,已成为福州曲艺的经典之作。
在陈晓岚看来,民谣童谣里藏着文化的基因。她创作的福州曲艺《搓糍齐搓搓》,从几句童谣生发,开掘民俗寓意赋予节目崭新意境:“福州人过冬至要搓‘时来运转’,创作从‘甜的、圆的、团圆的’这些意象出发,让观众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福州文化和美食之美。”
荣获首届福州语歌曲大赛金奖的《金厝边,银乡里》,则把邻里情唱成了“土味情话”。“福州人说‘厝边’比金子珍贵,‘乡里’比银子更亲。”陈晓岚在间奏里加入福州曲艺说唱元素,让古老伬艺跳动时代脉搏,也让大杂院里邻里间帮收衣服、看孩子的温馨画面伴着三弦的拨奏跳进听众心里。2012年,这首歌登上央视舞台,参加全国民族民间音乐盛典的演出,让全国观众感受福州人“远亲不如近邻”的处世智慧。
由陈晓岚组织创作的《滴水人家》在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中获得第三名。(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供图)
“曲艺要讴歌生活,为百姓画像,为当代立传。”这是陈晓岚常挂在嘴边的话。近年来,她组织创作的作品努力聚焦现实题材,在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中排名第三的《滴水人家》,用细腻笔触描绘市井温情;《风雨苍霞人》则讲述城市变迁中的百姓故事。这些作品延续了福州曲艺一贯的风格——通过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打动观众。“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有其难度。”陈晓岚坦言,“因为观众一眼就能看出作品表现的生活是生动真实的,还是主题先行、刻板生硬的。”
在她看来,曲艺创作必须捕捉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情感,这些情感穿越时空,能让传统艺术永葆生命力。
守住根脉“播种”乡音
采访当日,晨曦刚漫过评话伬艺传习所的雕花窗棂,陈晓岚已站在舞台下,指导学生们复排了经典作品《风雨苍霞人》。排练厅里满是年轻面孔,她告诉记者:“你看这些孩子,多是师大、川音、福大的高学历人才。虽说现在还显稚嫩,但后劲十足,福州曲艺未来可期。”如今传习所演职人员的年龄结构正悄然更迭,单位在职人员的平均年龄才三十多岁,活力十足。
这份传承的热忱,还从专业舞台延伸到了校园课堂。“非遗发展得从娃娃抓起,哪怕让学生学会一个唱段、一段评话也好。”陈晓岚深知,方言是福州曲艺的生命线,“但现在很多福州年轻人都不太会说福州话,甚至听不懂福州方言了,这是评话伬艺传承最大的难题”。
“传承的核心是守住‘根’。”她强调,“无论形式怎么创新,福州曲艺的本体要坚守——必须是演员用福州方言口语讲演说唱的艺术。”带着这份坚守,她的“慢工细活种文化”理念在校园里结出了硕果:这些年她指导过的学校带着节目参加省里比赛,几乎全部获奖。
从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师大到时代中学,从钱塘文博小学到台江第三中心小学,陈晓岚带领团队开设的伬艺、评话兴趣班,像一张张细密的网,兜住了正在流失的乡音。而最令她难忘的,是2016年在闽侯县荆溪镇关口小学的耕耘。
那所乡村学校是福建省艺术馆志愿服务的定点校,孩子们的福州方言基础不错,但是没有音乐老师,没有上过音乐课。陈晓岚带着青年演员郑怡、谢秋萍、邓萍萍等人,以“艺术扶贫先生”的身份扎了根。他们每周往返城乡两次,从最基础的发音教起,节目带着方言韵律和音乐旋律,让《春回坊巷》的音符慢慢变成孩子们舌尖的家乡音乐启蒙。
然而在第三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少儿大赛报名时,因原定曲目曾被其他学校选用并参赛获奖,关口小学的孩子们差点失去参赛资格。老师们回到单位汇报说同学们很伤心,看得人心疼。陈晓岚当机立断:“咱们写一个自己的故事去参赛!”她巧妙地将孩子们学习伬艺的真实经历写进《唱着伬艺我们就在一起》,让十番伬的旋律与孩子们的心声共振。
“可爱的姐姐,我的艺术扶贫先生,风大雨急想念你……”比赛现场,当饱含深情的童声响起,这份感动弥漫在整个剧场。这段源自真实情感的唱词,让不少观众悄悄红了眼眶,谢幕时掌声经久不息。这个由乡村孩子演绎的作品,最终从25个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摘得一等奖。陈晓岚说,这个奖展现的是乡音最美系乡愁的凝聚力,饱含着向家乡文化、向经典致敬的内核。更让她珍视的是,这是“艺术扶贫”成果首次在福建少儿曲艺舞台绽放,证明传承之路从无捷径,却从不辜负坚守。
“这些年与其说我们守护了曲艺,不如说曲艺滋养了我们。”陈晓岚常说,“真善美是曲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基。”这份信念,成了她在低谷中从未动摇的支点,也让福州曲艺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发了芽。(记者 燕晓 实习生 林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