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厉思璇 通讯员/穗卫健宣)直升机空中转运伤员、无人机飞抵“毒区”采样绘图、“机器狗”深入险区清障搜救……7月31日,广州举行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综合演练,来自17家医疗卫生机构、4家关键应急单位及数十家协作保障部门的近300名应急人员参与演练。
“突发事件发生后,医疗应急处置的关键在于快、准和统一,信息互联互通,才能保障转运安全和救治效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原主任詹红表示,从侦测采样、流调管控到医疗分诊、心理干预,每个环节都在本次实战中得到全流程演练。
本次演练构建起覆盖“海陆空”的立体化应急响应体系,围绕重大交通碰撞、输入性传染病和不明气体致群体受伤三类突发事件展开救援演练,全面考验了现场急救、流调处置、分级检伤、心理干预与空地协同能力。
“广州将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贯穿救援全程。”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主任罗红彬举例说,监护型救护车搭载5G远程会诊与转诊系统,实现“上车即入院、即抢救”,车内抢救情况实时传输至后方专家,提升了诊疗响应速度与精准度。
另外,演练启用的5G快速检伤分类腕带系统,在大规模突发事件中极大提升了统计效率与分级转运精准度。罗红彬介绍,通过扫描RFID腕带,急救人员即可记录患者的体征、身份和救治信息,实时上传指挥平台,形成一目了然的动态救援视图。
面对重大伤情,如何在黄金救治期内高效抢救?本次演练中,警航直升机、医疗直升机腾空而起,与地面救护力量联合执行转运任务。“根据交通状况和距离评估,中心城区以救护车为主,边远地区或交通严重堵塞情况下则优先启用直升机。”罗红彬说。
为了保障赛事期间的医疗应急响应,广州在去年6月就已启动相关医疗保障工作。罗红彬表示,全市共遴选80家定点医院、3800余名应急救护人员,全部完成系统培训和考核。每场测试赛和提前赛均实行“一场馆一专班”机制,赛前制定演练预案,赛中实时响应、动态研判。同时,赛事现场配备经专业培训的志愿者团队与网格化移动救护员,50名AED急救观察员常驻场馆,确保第一时间进行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