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身着红马甲、头戴蓝帽的消防志愿者向市民发放宣传资料;周末的消防站里,消防志愿者引导参观者体验消防设施……如今,这一幕幕在东莞正变得愈发寻常。
近日,东莞市消防救援局联合相关部门正式印发《东莞市志愿消防队伍建设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旨在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建设,全面激活这支重要的社会消防力量,打造“全民消防”新格局。
城市发展呼唤“全民消防”
作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东莞高层建筑、工业园区林立,火灾风险防控压力大,专业消防力量难以全覆盖。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消防志愿服务的热情高涨,亟须规范引导以保障效能与安全。《办法》的出台,正是为了弥补专业力量不足,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构建全民参与的消防安全体系。
“提、拔、握、压,记住灭火器四字诀……”在东莞市消防救援局麻涌大队的培训室,大学生志愿者们正接受沉浸式消防技能培训。宣传员结合案例和数据强调:“今年上半年全国电气故障引发火灾占比高达25%,预防至关重要。”
《办法》实施后,这类融合“理论授课+实操技能”的专业培训在全市铺开,确保志愿者合格上岗,能精准讲解知识、协助查改隐患、参与初期救助,深刻理解消防使命。
针对消防志愿服务公益性、高危性特点,《办法》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机制。该机制涵盖志愿服务保险、工伤医疗抚恤待遇,以及定期表彰奖励,让普通志愿者也能在保障下成为守护城市的“安全英雄”。
东莞城市学院红鹰消防志愿队成员小李说:“《办法》解决了我们最大的顾虑,特别是人身保险、经费支持和表彰制度,让我们能更安心地投入消防公益。”
规范管理激发活力
《办法》制定过程严谨审慎,东莞市消防救援局先后五次广泛征求35个市直部门、34个镇街(园区)政府和市委社会工作部以及社会公众意见,并经市司法局法制审查,确保内容合法合规、公平公正。
《办法》着力构建覆盖全市的消防志愿网络:单位志愿消防队由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负责本单位防火、初期扑救和宣传;村(社区)兼职消防队按标准建设,强化防火巡查、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消防志愿服务队分级设立支队、大队、分队,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
《办法》规定各类队伍均须定期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消防知识和技能,并参与演练。消防救援机构将定期组织志愿者进行安全与业务培训,确保其在常态下能宣教,遇险时能自救互救。
《办法》设立多元激励机制,包括星级志愿者认证、实践学分奖励、各级表彰评优等,定期宣传先进典型,充分激发社会参与热情。
《办法》的出台,填补了东莞市志愿消防队伍管理制度空白,解决了建设滞后问题。通过规范化建设、专业化培训和多元化激励,东莞正积极推动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向“全民共治”转变,推动消防救援力量体系向“专业队伍+志愿力量”高效协同转变,共同筑牢社会火灾防控根基,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南方+记者 何建文
受访单位供图
【作者】 何建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