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安全带,今天我就不可能站在这里”。T4标模板工袁华华在桥梁高墩施工安全分享课上,用亲身经历警示工友。面对81.2公里高空作业工程量,通铜项目通过构建“知识、科技、实战”三维防护体系,推动关口前移、落实高空作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知识赋能:沉浸式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项目创新“事故警示+经验共享”教育模式,通过高空坠落事故实录播放、“隐患大家谈”讨论会,让工人直观感受违规后果。11场“铜心学堂”安全课上,一线工人化身讲师,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杨梅山隧道安全体验馆内,VR设备还原高空坠落场景,工人们通过触觉、视觉冲击形成肌肉记忆,安全规范从纸面要求转化为行动自觉。
科技赋能:空天地一体智慧防护
6座“铜心翼站”无人机基站每日自动巡航,搭载热成像仪识别5米内未系安全带等违规行为,隐患发现效率提升5倍,人力成本降低70%。智能安全带监测仪实时追踪登高人员状态,对空挂、低挂等违章自动报警。搭建“安全隐患随手拍”平台,累计收集37条改进建议,高空作业车防碰撞装置等创新成果快速落地。
实战赋能:全流程锤炼应急能力
VR设备模拟高空作业规范流程,桥梁隧道口设立安全咨询台发放应急手册1200余份。针对高处坠落事故开展5场实战演练,完整模拟信息上报、医疗救援等环节。同步推进“党员安全岗”“隐患找茬赛”活动,推动全员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项目实现安全培训覆盖率100%、隐患整改闭环率100%,为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筑牢屏障。
当前,通铜项目正深化AI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为高空作业织就更严密的“数字防护网”。通过三维体系协同发力,以科技创新重塑基建安全新范式。(供稿:通铜项目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