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会客厅迎来了范晓鹏,这位新生代闽商正续写着出海的新篇。范晓鹏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创新精神,带领团队在海外市场披荆斩棘。他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与商业环境,巧妙地将闽商的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在海外,他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不仅在贸易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还涉足投资、科技等多个领域,为闽商在海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新生代闽商,共同在海外书写辉煌篇章,展现闽商的风采与担当。
承父辈闯劲 拓智能新局 聚海归合力
范晓鹏:新生代闽商续写出海新篇
本期嘉宾
范晓鹏 福州通产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四届全国青联委员,福建省海外及归国人员发展互助协会会长,福建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他所带领的团队于2017年获批国务院侨办华人华侨重点创业团队。
上个月,刚刚参加完第八届世界闽商大会,范晓鹏便马不停蹄地前往欧洲开展为期一周的考察。回国后,他又紧接着出席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
这几年,范晓鹏的身影不仅频频亮相国内各大展会,更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积极推动企业技术革新,投资整车出口非洲,在安哥拉建生产基地,在面向海外扩大事业版图的同时,他也热衷于帮助海归伙伴们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助力更多企业迈出“出海”第一步。
在海内外新生代闽商大会上,范晓鹏登台发言。
从“三把刀”到“三个C”
当好闽商精神传承人
和大多数新生代企业家一样,范晓鹏留过洋、学历高、理念新、有闯劲,在说自己的故事前,范晓鹏先给记者讲述了他眼中的老一辈闽商。
1990年的夏天,北京火车站挤满了扛着麻袋的人,范晓鹏的父亲范高庭就是其中之一。他怀里揣着借来的钱,肩上扛着一麻袋回力球鞋,准备前往匈牙利“淘金”。
“当时火车上可以卖东西,父亲初到北京,就赶紧跟批发市场订了一批货,一路从北京卖到匈牙利,就这样把路费攒出来了。”范晓鹏说。
当时的匈牙利商品奇缺,商机无限,范高庭在布达佩斯的地铁口支开小摊,卖起了牙刷、牙膏、毛巾等生活用品。“虽然语言不通,但是父亲靠着连比划带猜,按着计算器卖货,生意竟然做得也还可以。”范晓鹏记得,父母的生意从地摊搬到批发市场,卖起服装鞋帽,后来又租下货柜从国内进货,靠着一股拼搏的劲头,十年间就在异国他乡开起了商超和华人会计师事务所。
2000年,光电产业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45岁的范高庭回国创办了福州通产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从光学元件钒酸钇晶体的提拉到切割、研磨、镀膜,企业围绕光通信无源器件不断延伸产业链版图。
于范晓鹏而言,这样的闽商故事他从小听到大,直到他自己也走出国门,对此又有了更深的体会。2007年,18岁的范晓鹏赴美国读大学,当他走进纽约的华人社区时,就被一阵熟悉感包围:小吃店飘出扁肉香,理发店里播放着闽南语歌曲,甚至连街边裁缝店的老板,都带着一口熟悉的“地瓜腔”。在这里,范晓鹏认识了一位早年赴美的闽籍前辈,他在美国经营小生意,见证了几代闽商的浮沉。
“早期来美国的华人,靠‘三把刀’讨生活,菜刀、剪刀和剃头刀,走的都是辛苦路。”一次闲聊时,老华侨指着街对面的餐馆、理发店和五金店说,“但你们这代年轻人不一样,该轮到你们用‘三个C’——Computer(计算机)、Communication(沟通)、Creativity(创新)开创新天地了。”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在范晓鹏心里激起涟漪。他意识到,父亲当年“扛鞋闯天下”靠的是勇气,而新生代闽商想走得更远,靠的是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后来,从光电通信到智能产业,从国内到非洲,闽商精神始终激励着范晓鹏,而他也一直在践行父辈的精神和前辈的理念:用“智能”技术开拓事业,靠“沟通”能力整合资源,凭“创新”意识突破边界。
范晓鹏(右六)作为福建省海外及归国人员发展互助协会代表,参与海内外新生代商会组织友好合作协议签订。
从1到N
勇做企业变革推动者
2016年,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范晓鹏进入了通产光电。同许多子承父业的“企二代”一样,范晓鹏在刚刚接手实体制造企业时,也经历了从头学起、转换身份的适应期。
为了补上“技术课”,范晓鹏每天泡在车间里,跟着老师傅观察芯片内部微观结构,守在镀膜机旁记录参数变化……掌握入门知识后,他又跟着市场部,到深圳、武汉参加展会,交流光电产业的前沿技术,开拓新的合作伙伴。“我没有走过父辈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创业之路,不曾深入了解加工、生产、销售等环节,所以必须要扎扎实实地打基础,补上这方面的短板。”范晓鹏说。
与父辈创业者“从0到1”开疆拓土不同,在范晓鹏看来,“企二代”的职责更多是顺应变革迭代,探索“从1到N”的更多可能。2017年,光电产业颇为景气,当时也是行业转型最密集的时候,范晓鹏敏锐地意识到,市场需要的是创新,如果不能挖掘新增长点,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企业发展就没有出路。
秉持这一战略思维,范晓鹏的第一步是优化企业的技术团队,基于在美留学多年的积累,他决定引进美国技术团队。范晓鹏多次带着详细的落地方案飞往纽约,从政策支持讲到产业链配套,终于说动一个美国团队加入通产光电。该团队研发的超高速光纤开关(5纳秒),是当时全球唯一优于10纳秒的光纤开关,可广泛应用于通讯、医疗器件、仪表仪器等,全球市场年需求达百亿美元。也正是基于这一步,通产光电又陆续拿下了与中兴通讯和华为的合作。
除了继承父辈的商业敏锐度外,新生代闽商普遍具有文化水平高、国际视野广阔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现阶段他们有能力带领企业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加速发展。
2020年,光通信市场回落时,范晓鹏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开拓智能化赛道,参与智能家居和智慧食安系统研发。
“我们做的是PCB板,它是智能设备的‘骨架’,负责连接各个部件,传输数据和能量,支撑所有电路和芯片。”范晓鹏解释,也就是说,所有的智能设备都离不开PCB板的支持,通产光电再次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关键。而通产光电研发的PCB板,不是简单的“电路板”,它融入了“nora技术”——一种无需依靠Wi-Fi或蓝牙的独立频段。
传统智能开关依赖Wi-Fi,信号弱时响应延迟,而通产光电的PCB板通过nora技术实现本地互联,即便在三楼按下控制器,也能马上关掉一楼的灯。“哪怕家里断网了,窗帘、空调、灯光的联动都不受影响。”范晓鹏说,这项技术已走进千家万户,甚至被不少酒店采用。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让更多企业站上世界舞台
“安哥拉国土面积超1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福建省的面积,但城际交通网络尚未完善。对企业来说,这就是机遇。”2022年,范晓鹏在非洲安哥拉考察,尽管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物价高,但范晓鹏看到的,是民生领域的空白:当地人出行依赖老旧大巴,日用品多靠进口,甚至连瓶装水都难寻优质品牌。
有商机,但要如何接入市场?对于人生地不熟的范晓鹏来说,要闯出一片天地并不容易。他选择和扎根安哥拉多年的广德国际集团合作,聚焦当地的短板弱项,先做整车出口,通过中欧班列将客运汽车运抵安哥拉并投入运营。因适配性强、价格合理,出口的大巴迅速占领当地市场,融入大众交通生活。
成功触达后,范晓鹏“出海”的决心又从“产品走出去”升级为“生态扎下根”。他在安哥拉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发展民生制造业,从家具到生活用品,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产基地有120公顷,为非洲提供了质优价廉的产品,让更多非洲民众负担得起。”范晓鹏说。
闽商群体素有“抱团打天下”传统,在范晓鹏的人生轨迹里,抱团取暖、互相支持是关键的一环。“刚回福州时,我连去哪里刻公章都不知道。”范晓鹏笑着回忆道,一次和朋友聊起回国发展的困境,大家都认为,单打独斗不容易。
“不如我们搭个平台,你有资源帮我,我有渠道帮你。”范晓鹏的提议获得了多方响应。他和朋友们建了个微信群,取名“海归互助圈”,最初的活动简单又实在:今天帮小伙伴对接印刷厂,明天带伙伴们去政府部门咨询政策,后天介绍朋友互相认识探探产品销路。
这种“抱团”慢慢产生了吸引力。有人通过朋友介绍加入,有人看到他们的活动主动申请,小组成员从7人扩大到70人甚至700人。2019年,在省侨联的支持下,这个“互助圈”正式注册为“福建省海外及归国人员发展互助协会”,这个平台也成了海归们出海的“摆渡船”。
留学回来的小李想把家族做了三代的鱼丸卖到海外,却苦于没有渠道。范晓鹏想起协会里做跨境电商的会员,牵线搭桥把鱼丸送上东南亚电商平台。如今,这颗带着福州风味的鱼丸已销往20多个国家。
协会里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人通过平台对接了海外技术,有人找到了供应链伙伴。“做生意就像种榕树,根系相连扎得深,才能遮天蔽日。”范晓鹏说。
对于年轻的范晓鹏来说,新生代闽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山海辽阔,前路仍有挑战,但他步履不停。(记者 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