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厝的静谧中,蕴藏着一段红色的回响。走进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仿佛穿越回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陈旧的建筑,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着坚定的气息。这里曾是新四军在福州的重要据点,无数革命先辈在这里挥洒热血,为抗战事业默默奉献。那些斑驳的墙壁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那激昂的红色声响,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精神,让人心生敬畏,也激励着我们不断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
“看着这些老照片,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烽火岁月。”24日,在三坊七巷安民巷53号,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题展览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的大学生小林站在展板前说道。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古厝,1938年2月成为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所在地,现作为福建省、福州市党史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老少共讲党史”活动在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举行。记者 燕晓 摄
安民巷53号原是晚清重臣林则徐次子林聪彝的故居,它承载着闽都传统民居的典雅韵味。随着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与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谈判成功,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在此挂牌。
“办事处对外是新四军在福州的办事机构,对内则是中共闽东特委在福州地区的工作机关,可以说既是国共合作的‘公开窗口’,也是中共福建党组织的‘隐形心脏’。”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原会长刘云刚介绍,时任中共闽东特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的王助担任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中共闽东特委书记范式人参加办事处领导工作,带领办事处积极配合和支援新四军的前线抗战、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秘密发展基层党组织等。
办事处掀起了文化抗战热潮,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市总队”等几十支文化团队,活跃在城区和郊县开展抗日救亡。他们教唱激昂的救亡歌曲,演出生动的话剧戏剧,出版抗敌刊物和街头壁报、小报,举办抗战夜校,开办生活书店……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观点和政策中,激发民众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成为福州地区抗日救亡最响亮的战斗号角。
此外,办事处团结进步的爱国人士,壮大巩固统一战线。派出大量共产党员渗入由国民党组织的抗敌后援会,在领导文化抗战中扬起民众众志成城的斗志,在抗日救亡的大潮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办事处还在粉碎敌顽摩擦破坏中,坚决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
1939年6月,由于日军不断侵犯福建沿海,办事处先迁南平梅山、再移武夷山,1941年,办事处停止办公。但这座古厝里诞生的精神火种从未熄灭:一批批福州青年从这里出发奔赴抗日前线,中共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总队队长郑挺等革命者在此入党,更有无数像王助这样的烈士,用生命保家卫国。
新中国成立后,古厝曾作为南下干部宿舍。2006年后,随着福州对三坊七巷历史建筑的系统保护,这座旧址得以修缮复原。如今,它不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被列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铁军精神教育基地等。近年来,旧址通过多元方式让红色记忆焕发新生:特色展览呈现福建新四军的战斗历程;与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合作“老少共讲党史”活动,抗战后代与红领巾讲解员共同讲述革命故事……红色基因在古厝里代代相传。(记者 燕晓 实习生 林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