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7月19日电 7月18日,虹桥枢纽气象党建联合体(以下简称“党建联合体”)工作会议在沪举办,来自上海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上海市气象局直属机关党委、闵行区区级机关工作党委以及党建联合体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会议。
成立一年来,党建联合体以“党建搭台、资源共享、协调联动”为理念,围绕攻坚、提升、安全、民生、协同、融合六大任务,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区域协同动能,在机制创新、科技赋能、防灾减灾等领域交出亮眼答卷,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筑牢气象防护网。
科技是气象服务的硬核支撑。面对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业态呼唤与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灾害性天气挑战,35家党建联合体成员单位的创新实践成为精准服务的生动注脚。
在低空经济领域,党建联合体聚焦“攻坚”任务迎难而上,开展低空经济创新技术研发,15个要素产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平台实现集成应用,低空经济场景气象服务迈向“实战”。在精密监测领域,闵行区气象局在虹桥枢纽周边3公里内建成加密气象观测站,实现降雨强度“分钟级”监测,并通过提供精细化气象要素产品助力实况产品研发,推动“提升”任务落地落实。中国气象局上海气象装备保障中心应用无人机应急观测设备,为决策提供“空中视角”。
聚力“安全”任务,升级后的闵行区智慧气象精细化管理先知系统扩展枢纽气象、台风专屏、农业气象等展示窗口,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能见度智能识别算法研发、网约车气象指数研发及街道级动态台风灾害风险预评估模型建设,实现从“通用服务”到“精准滴灌”的跨越,让科技攻坚成果直抵生产生活一线。
在古美路街道,上海首座气象主题科普公园——古美气象科普公园成为新晋打卡点。立足“民生”任务,古美路街道积极建设“七个一”气象科普阵地——一个校园气象站、一所气象示范学校、一座气象科普公园、一座气象科普馆、一个智慧气象精细化管理先知系统古美路街道专屏、一条气象路和一节气象特色党课,将气象服务融入基层治理。同时设置“气象网格员”制度,让社区志愿者成为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传递者。
聚焦“融合”任务,党建联合体成员以3·23世界气象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节点为契机,创新开展宣传展板、打卡、猜谜等多种科普宣传形式和应急演练活动,让气象科学走进寻常百姓家。
从“各自为战”到“合力攻坚”,党建联合体的一年,同样是区域协同机制持续深化的一年。
协同的边界在跨部门间拓宽——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气象处与高铁部门共建“航空气象-铁路气象”数据互通机制,汛期航班与高铁调度效率提升30%;虹桥商务区应急响应中心建立“预警-处置”闭环机制,气象预警发布后30分钟内,即可联动公安、交通等12个部门开展路面清障、客流疏导,将预警信号转化为快速响应的行动力。协同的力量在跨省域间激荡——青浦区气象局与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气象部门建立“跨省预警互认”机制,让太湖流域汛期联防联控效率显著提升。
当前,“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尤需枕戈待旦。据了解,联合体已锚定航向:强化科技赋能,升级“虹桥枢纽气象服务超级场景”,实现交通、台风等场景的精细化预报再提速;织密协同网络,推动35家成员单位拧成一股绳,建立“预警信息秒级共享、应急资源就近调配”机制;深化党建融合,以“风雨雷电”绘就气象精神图谱,将“两个百分百”气象精神融入日常监测预报,让“观测即服务”理念贯穿汛期保障全过程。(丁昕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