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友人到访闽清,这是一段跨越国界的交流之旅。他们漫步在闽清的街头巷尾,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百年的情谊在时光中沉淀,如今见证着闽清的蓬勃发展成就。从古老的建筑到现代化的设施,从传统的手工艺到创新的产业,每一处都诉说着闽清的变迁与进步。外国友人被这里的热情与活力所感染,他们与当地居民亲切交谈,了解闽清的历史与文化,共同领略着这片土地的魅力。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访问,更是一座城市与世界连接的桥梁,让闽清的故事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7月13日,美国穆蔼仁家族后人穆言灵、海门薇家族后人汤姆・海门薇、耶鲁大学图书馆特藏顾问玛莎・斯莫利,在闽清县领导陈秀宜陪同下,上午先后参观了六都医院院史馆、恩兰楼及创始地道科厝,下午前往闽清一中参观天儒楼,在追溯历史中感受闽清的发展成就。
六都医院院史馆
一行人首先来到六都医院院史馆。该馆2019年设立,陈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四位院长及医院老建筑的照片,2025年新增了海门薇医生留存在美国图书馆的原稿翻拍照片,这些珍贵资料清晰展现了医院的百年发展脉络,让来访友人直观了解到医院的历史变迁。
恩兰楼
随后参观的恩兰楼,见证了医院的成长。1903年,医馆迁址扩建为闽清第一所医院——善牧医院。1924年,美国海门薇医生来院相助,医院发展提速,同年建成中西合璧风格的恩兰楼,配备当时先进设施,是福建较早用电的建筑之一,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标志。
道科厝
道科厝作为医院起点,承载着初心。1866年,美国薛承恩牧师在闽清六都布道时,以医药施济民众,获黄乃裳赞助。1887年,美国医生玛丽・卡尔顿(兰马利亚)来华,因目睹闽清缺医少药,放弃福州的工作来到闽清,1899年她在道科厝设薛承恩妇幼医馆。虽条件简陋,她仍坚持治病救人,巡回门诊并普及卫生知识,带来西方医学与管理科学。
闽清一中
外国友人一行来到闽清一中,参观了天儒楼。在这里,他们深入了解闽清一中的办学历史、教育理念和丰硕成果,感受着这所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教育活力,领略到闽清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成就。
此次到访,不仅重温了中美在医疗等领域的合作史,更让友人们看到了闽清在各方面的发展面貌,为两地进一步交流搭建了更坚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