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江镜在农业领域展现出了科技的强大力量。这里的 466 亩水稻田,借助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正迎来显著的变化。通过精准的灌溉系统、科学的施肥方案以及智能化的监测设备,有效提高了水稻生长的各个环节。这些科技措施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还极大地提升了效率。预计能使水稻产量增加 10%,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科技的融入让这片水稻田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农业降本增效的典范,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7月的田野,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日前,位于福清江镜镇岸兜村的聚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传来喜讯,其承包的466亩水稻长势喜人,目前已进入抽穗期,预计本月下旬开镰收割,亩产量有望比去年增产10%左右。
无人机正在为稻田撒肥。陈岚 摄
走进岸兜村,连片的稻田绿意盎然,一株株水稻挺拔健壮,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展现出勃勃生机。合作社社长严芝新难掩喜悦之情,介绍起今年水稻丰收的“秘诀”。今年,合作社在智慧农业装备的升级与应用上做足了文章,不仅更新了插秧机、拖拉机等传统农机设备,还引入了T60、T70等新型农业无人机,这些“科技新兵”成了田间管理的得力助手,极大提升了田间管理效率。
“以往撒肥、打药这些作业全靠人工,不仅效率低,成本还高。现在有了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过去30个工人的工作量。”严芝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科技手段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过去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的田间作业,现在几天就能搞定,而且作业质量更加均匀、精准。
除了无人机,合作社还将智慧农业理念贯穿于整个田间管理过程。通过现代化监测设备,实时掌握土壤墒情、肥力、病虫害等情况,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科技手段的赋能加上精细化的管理,今年福清市聚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承包种植的水稻整体长势稳定,保守预估亩产量将在去年600公斤基础上增加60公斤左右。(记者 钱嘉宜 通讯员 陈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