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温馨的长者食堂中,悄然开起了“织恩晓铺”。这里,有两名残障人士,他们虽身处困境,却用手中的串珠编织着梦想。那纤细的手指灵巧地穿梭于珠子之间,仿佛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颗珠子都承载着他们的心血与坚持,每一串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他们在这小小的铺子里,用串珠为自己搭建起一片希望的天空,用坚韧和努力诠释着生命的价值,为长者食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也让人们看到了残障人士的无限可能。
侯通(右)、朱广(左)和他们的“织恩晓铺”。
有3元至5元的爱心挂件、哪吒手链,8元的美观实用肥皂盒,20元至30元的卡通熊猫、海绵宝宝笔筒……在仓山区梅坞路仓前山社区长者食堂内,有一个占地仅三四平方米的塑料串珠手作摊——“织恩晓铺”,这个小小摊位承载着大大的梦想,它是福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残障人士侯通和朱广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起点。
互补互助
敲开“创业之门”
朱广左手小臂近乎全部缺失,右手仅存一小截上臂,但长年训练让他拥有超乎常人的身体协调能力。他能灵活运用一长一短的残肢和下巴,将串珠材料以及成品从矮柜中取出来,并逐一挂上货架。
曾患小儿麻痹症、重度脊柱侧弯、膀胱发育不良等重疾的侯通,先后进行过十多次手术,至今脊柱内仍嵌着钢钉,轮椅成了他的“腿”,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尿袋。负责产品研发和制作的他,双手灵巧地串珠、打结,大约10分钟便可制作好一条售价5元的哪吒手链。但售价3元的红色心形爱心挂件,则要用时约30分钟,那些售价20元至30元的玩具小熊、小猫,顺畅的情况下也要编织三四个小时。
“织恩晓铺”于1月6日开业,整整半年时间营业额只有1400多元,扣掉从福利院到长者食堂的来回打车等费用,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乐观积极的侯通和朱广认为,积累经验与回馈社会比赚钱更重要。
爱心托举
开辟“逐梦基地”
侯通和朱广的“织恩晓铺”,不仅是两人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起点,更承载着福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众多工作人员与院民的期待。
据社工陈灵燕介绍,该福利院现有院民222人,年龄在18岁至60岁之间,绝大多数身患残疾,如智力低下、重度脑瘫等。身体条件允许且有外出就业意愿的适龄院民,福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一直予以支持,并进行严格评估。此前仅有十几人符合条件,其中多名聋人被工厂录用,还有一人在院内开起了平价咖啡吧。
福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院长与常来开展党建共建工作的仓前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商议后,对方表示可以开辟长者食堂一隅,作为福利院院民的创业“试验田”。
随后,侯通和朱广积极响应。侯通利用在福利院编织课上学到的串珠手艺开启创业,他和朱广各自掏出800元作为启动资金,用于每天打车、购买材料以及午餐费用。前不久,两人又各自追加了500元。长者食堂曾有意免去他们的午餐费用,但侯通执意付费,朱广则主动在食堂洗碗来抵消餐费。
此前,他们一周营业6天,从上个月起调整为一周营业7天,每日从9时30分至16时30分。尽管常常无人问津,但侯通和朱广始终风雨无阻地坚守:“不来营业,怎么知道今天会不会遇到顾客呢?”
传递善意
共暖人间四季
采访中,侯通多次流露出回馈社会的真挚心愿。他说:“从小到大,我接受了国家和社会太多帮助,总觉得受之有愧。所以我一直渴望自食其力,减少对社会的依赖,也希望通过工作把这份爱传递出去,让温暖惠及更多人。”
侯通给摊位命名“织恩晓铺”。“‘织’是编织梦想,‘恩’是懂得感恩,‘晓’是要晓得知恩图报,‘铺’是不轻易放弃。”侯通认真地解释。
经营中,除了精心打磨每一件物美价廉的串珠产品,坚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侯通,还以赠送爱心挂件传递善意。如小朋友考了100分,就能获得一件免费爱心挂件。前不久,有个小男孩看到串珠产品十分喜欢,并说自己考了100分,侯通立刻送上一件作为鼓励。第二天,男孩的姐姐也来了,但羞涩地坦言自己尚未考到100分。侯通仍笑着将爱心挂件送到她手中:“拿着!叔叔相信你下次一定行!”
此外,只要将“织恩晓铺”的信息转发到朋友圈,也可收获一件带着温度的爱心挂件。截至目前,200多个爱心挂件已带着祝福走进了不同人的生活。
“我们还会与时俱进,研发和设计新的串珠产品。”侯通说,欢迎大家关注“织恩晓铺”,若有外出摆摊或参加活动的机会,也请随时联系他们。联系电话:18965033315(朱广)。(记者 朱丹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