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法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保护,积极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通过与知识产权行政部门紧密合作,实现信息共享与执法联动,从源头打击侵权行为。在司法审判中,严格依法裁判,为权利人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支持,彰显司法保护的权威。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知识产权保护的新举措、新方法。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企业营造了公平、公正、法治的营商环境,助力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技术调查官现场勘验涉案产品。
近年来,福州法院创新“司法裁判+行政列严”机制,引入技术调查官破解专业难题,拓宽多元解纷“朋友圈”,为企业创新筑牢法治屏障,助力优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截至目前,全市已对首批知识产权领域严重违法主体实施联合惩戒,87件技术类案件引入技术调查官,平均缩短审理周期90天,相关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全省首创
“司法裁判+行政列严”机制
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多轨并行”痛点,福州中院联合市市场监管局、海关、检察院等6家单位,成立“福州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全省首创“司法裁判+行政列严”机制,打通司法与行政协同“最后一公里”。
2022年,福州中院与市市场监管局签署《协作备忘录》,明确法院在审理中发现严重侵权行为,可向市场监管部门发送建议函,由后者将违法主体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并实施“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鼓楼法院依据该机制,建议台江、闽侯市场监管部门对首批经法院生效判决认定的知识产权违法主体实施惩戒,相关企业被列入失信名单一年。
2022年初以来,全市已对多家严重违法企业实施联合惩戒,推动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引入“最强外脑”
破解专业壁垒
面对互联网、AI等前沿领域知识产权纠纷的专业性挑战,福州知识产权法庭创新引入技术调查官制度,打造“法官+专家”协同解案模式,破解“技术事实查明难”问题。
在福州某数控设备公司诉莆田某鞋材公司侵害“六工位鞋楦整体精加工设备”实用新型专利案中,涉案设备技术方案复杂,双方对是否落入专利保护范围争议激烈。福州知识产权法庭聘请两名技术调查官,深入生产车间对设备进行拆卸勘验,逐项比对发现被诉设备缺少“复位弹簧”“中心压簧”等关键部件。在技术调查官的专业解读下,法官进行释法析理“本案不构成侵权”后,权利人主动撤回诉讼,案件得以高效化解。
2020年初至今,福州知识产权法庭已从高校、科研机构增聘25名技术咨询专家,建立涵盖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库,有力助推审判质效提升,为当事人大大节约了诉讼成本。
拓宽解纷“朋友圈”
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福州法院坚持“调判结合、以调为主”理念,构建“特邀调解+司法确认”多元解纷模式,联合30家特邀调解组织、182名专家学者,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专业资源深度介入”的解纷格局。
新大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某商务局的技术服务合同纠纷,因合同履行争议持续近10年,涉案金额超200万元。福州知识产权法庭受理后,依托惠企安商平台,联合行政部门共同介入调解,释明法律规则、协调付款期限,仅用两个多月就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
此外,福州知识产权法庭还创设“专家调解制”“一揽子调解制”,首个调解成功案件从委派到司法确认仅用了7天。2024年,法庭出台《司法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17条举措》,通过上门服务福建雪人集团等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等方式,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创新一线,从源头减少纠纷增量。(记者 林春长 通讯员 黄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