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近期开展了一项专项行动,旨在加强对某些危险物品的管控。近期在路边时常能看见一些看似普通的物品,然而千万不可随意触碰。这些可能是非法放置的危险化学品或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物件。一旦触碰,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爆炸、中毒等危险情况,不仅会危及自身生命安全,还可能对周边环境和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福建相关部门正全力排查和处理这些隐患,大家务必提高警惕,遇到此类情况应立即远离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近日在南方多地大雨过后出现很多大蜗牛引发网友热议。
还有不少人出于好奇徒手抓了起来。
网友纷纷提醒:千万别碰!这是非洲大蜗牛!有毒!
01
非洲大蜗牛是什么?
非洲大蜗牛,又名褐云玛瑙螺,是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因其不能在水中存活,一旦下大雨,便会从躲藏处爬出。非洲大蜗牛平常只敢在草丛中潮湿处活动,到路上可能会干死,晒死。下雨后到处潮湿它才敢到处爬。
喜欢吃农作物、林木、蔬菜和花卉等植物,可危害500多种作物,是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
其身上携带多种细菌,用手触摸,会引起皮炎、皮肤瘙痒、肿胀等。
其身上寄生着各种寄生虫,最常见的是广州管圆线虫,这种寄生虫会往人体的中枢神经或脑脊液里“钻”,一旦感染,患者会不断发热、头痛,引发脑膜炎,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相关研究表明,人可通过以下途径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① 生食或半生食被感染的螺肉;
② 伤口、黏膜与被感染的螺密切接触;
③ 食用被感染的螺污染的沙拉、蔬果、水。
02
福建将开展专项行动
福建定于2025年5月-9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非洲大蜗牛夏季集中灭螺行动。实施环节和重点任务如下——
一、实施环节
前期准备阶段(2025年5月)。在冬季清除行动、日常巡查基础上,制定工作方案、专题部署推进、广泛科普宣传、指导科学灭螺,努力营造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集中清除阶段(2025年6-8月)。根据各地发生情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由各地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合力推进本辖区非洲大蜗牛夏季集中灭螺行动。
巩固提升阶段(2025年9月)。各地要结合实际,及时拾遗补漏,总结此次集中灭螺行动的经验做法,巩固提升专项行动成效,建立完善长效防控机制。
二、重点任务
强化源头预防管控。加强非洲大蜗牛等外来入侵物种口岸防控,对非法引进、携带、寄递、走私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强化境内跨区域调运农作物和林草种子苗木、植物产品等检疫监管,压实寄递运营企业主体责任,防止非洲大蜗牛在福建省扩散传播。
建立监测防控机制。各地要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机制,结合前期工作基础,对公园绿地、住宅小区、果(菜)园、农田、湿地、口岸等各类重点发生区域,组织开展常态化监测,掌握其分布范围、发生频次、危害程度等,构建非洲大蜗牛监测预警网络,精准指导科学防控。
组织集中灭螺行动。以县为单位,由防控协调机制成员单位统一组织,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结合“洁净家园”、爱国卫生运动、村庄清洁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城市园林绿化日常管养等,通过投食诱集、定点查捕、人工捡拾、化学灭杀(撒施生石灰、食盐)等多种手段,全面灭除辖区内非洲大蜗牛。
加大宣传科普力度。加强非洲大蜗牛等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宣传教育与科学普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抖音等媒体做好宣传,增强公众认识和防控意识。畅通公众反馈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治工作,积极构建群防群治的防控格局。
指导科学规范灭螺。各地各部门应充分发挥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及防控专家组技术优势,通过专项培训、专题讲座、现场解说等形式,按照《非洲大蜗牛防控技术指导意见》的要求,对防控非洲大蜗牛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指导,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科学处置能力。
03
如何清除非洲大蜗牛?
据了解,非洲大蜗牛一次可以产下30到700粒卵,繁殖速度很快,它爬行的地方会留下黏液,而黏液本身就携带着病原体,甚至在它们的粪便中,依旧存活着病菌和寄生虫。如不小心踩到,要及时做好清洗工作。
如在小区发现数量较多的“大蜗牛”,可以找物业公司进行处理,或者找专业的杀虫公司处理。
如果在家里发现少量蜗牛,可利用家中的食盐处理。蜗牛被撒食盐后,软体部分会融化成水而死亡。
下一篇:日本餐饮公司就拒绝接待中国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