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档案馆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已达十周年。在这十年间,那小小的窗口背后,蕴含着深深的“大情怀”。这里的工作人员们,以耐心和细心对待每一位前来查询档案的群众,仿佛是守护历史记忆的使者。他们不辞辛劳地翻找、整理着一份份珍贵的档案,让过去的故事得以重现。无论是为企业办理重要手续提供依据,还是为个人追溯家族渊源提供帮助,他们都始终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档案事业的热爱和对群众的关怀,成为政务服务中心中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小窗口”的“大情怀”
——市档案馆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十周年档案利用服务成效综述
市政务服务中心档案馆窗口接待市民。(市档案馆供图)
2015年,福州市档案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原市市民服务中心),开启了档案利用服务与政务服务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从“能够办”到“更好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十年来,市档案馆始终围绕“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秉承“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扩大档案利用服务半径,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服务水平,用专业与热忱架起了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窗口累计接待群众近10万人次,屡次获评市政务服务中心先进窗口,先后获评市直机关优质服务窗口、“五一先锋号”等,并多次被媒体专题报道。
一句句“谢谢”,一面面锦旗,一次次评优,见证着档案馆“小窗口”的“大情怀”。
建章立制
档案服务效能升级
“我这辈子都会记住市档案馆!”近日,市民高先生通过市档案馆窗口找回档案后感叹道。原来,他在办理退休手续时,查询人事档案辗转多个部门无果,最终在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跨部门追踪下将档案成功找到。这一案例,是市档案馆推进服务效能改革的生动缩影。
作为直面群众的“第一窗口”,市档案馆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审批做“减法”、服务做“加法”,以《档案法》《档案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指导,完善修订了《福州市档案馆档案利用办法》《档案利用首问负责制》《档案查阅接待服务准则》等制度,编制了详尽的《档案利用服务办事指南》,将各查阅情形的申请条件、办理流程、申报材料等内容公开,并通过多渠道发布,为窗口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规范指引。
线上走流程,线下解民情,市档案馆领导每月、每季度以普通群众身份全程体验查档服务,从填写表格到获取档案,捕捉“卡脖子”环节。这种沉浸式调研催生出一系列改革:动态更新未进馆民生档案清单,建立跨部门查档协作机制,让电话回访制度实现闭环。
互融互通
从“能够办”到“更好办”
“现在调阅各县区档案再也不用东奔西跑了!”日前,陈律师寄来的感谢信道出了档案服务的巨大变革。经常要和婚姻登记档案打交道的他告诉记者,只要在市档案馆窗口,就能查阅到福州所辖县(市)区的婚姻登记档案,偶遇平潭等地的异地查档,市档案馆还提供远程传真跨馆服务,直接免去了到处奔波找档案的麻烦,既节省了办事成本,又提高了效率。
档案在核查事实、定纷止争、维护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群众及业务部门为办理婚姻登记、公积金、医社保等事项,到市档案馆窗口查阅利用档案。
为进一步提升档案服务效能,市档案馆持续强化馆际合作与部门联动,在全省率先推出“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利用模式,致力打造“家门口的档案馆”。市档案馆与有关省内外综合性档案馆签订跨馆服务协议,实现全市13家各级综合性档案馆民生档案利用全城通办;与省内10家、省外26家综合性档案馆开展异地跨馆利用服务,让群众异地查档“最多跑一趟”。
十年来,市档案馆已累计为6万多人次办理跨馆利用服务,档案服务民生的影响力稳居全省同行业前列,相关做法也得到了国家和省档案局的肯定和推介,“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已成为福州市档案利用服务的亮丽名片。
另一方面,市档案馆强化与市直有关部门协同联动,将“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联合市涉外婚姻登记中心推出“涉外婚姻补证一件事”服务。通过共享婚姻登记档案,将原本需2个部门办理的事项合并为1个窗口办结,群众跑动次数从4次减为1次,递交材料从20份减为13份,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目前,市档案馆还接入福州市“无证明管理系统”,通过证照共享调用、证明部门协查等方式,与市民政局、公证处开展协同办理,避免群众在两个部门间来回跑,以高效共享推动“免证办”,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数字赋能
为档案插上数据“翅膀”
在市档案馆窗口,往往只有键盘敲击声,而没有往日的纸张翻动声。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库检索,即可调阅相关档案。在办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可视情通过电子证照库调取身份证、营业执照等,无需办事人员递交材料。据了解,市档案馆将六种档案服务情形发布在省网上办事大厅,群众可根据自身需求精准“点单”。
“您好,请问如何查询婚姻登记档案?”在“视频办”服务专席,市民王女士正通过视频连线咨询。依托市远程视频帮办系统,市档案馆推出了“视频办——档案利用在线视频咨询”服务,通过“人工客服+视频通话”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在线语音、视频、文字咨询等,让业务办理变得像“视频聊天”一样简单。
市档案馆还打通“闽政通”“e福州”等政务平台,开通“档案服务”模块,让档案查询从“窗口排队”变为“指尖滑动”。2022年,市档案馆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实现通过互联网跨区域、跨层级通办的飞跃,截至目前已受理100余件查档诉求。
日前,刘先生因办理房产事宜,急需调阅其祖父土改时期的地契,而远在北方工作的他无法赶回福州,只能委托其家人办理。考虑到路途远、时间紧,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全程电话指导刘先生通过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提出查档申请,并上传有关材料。次日,刘先生家人就顺利拿到所需档案资料,大大节省了时间和出行成本。
“数字化不是简单地把纸质档案搬上网,而是要重构服务流程。”市档案馆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拓展智慧档案应用场景,让档案数据“活起来”,成为便民惠民的“信息金矿”。
坚持初心
书写为民担当
“这份工资凭证,补全了我30年工龄,让我能拿到更多的退休金。谢谢你们!”近日,市民林女士将一面写有“热情服务 便民高效”字样的锦旗送到市档案馆窗口。原来,工作人员从80多卷尘封的会计档案中,经多次查找比对,终于为她找到了几十年前的实习工资凭证,补全了关键工龄证明。这份为民服务的担当,显示了市档案馆窗口十年如一日的为民初心。
窗口虽小,责任重大。档案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中发挥着独特、不可替代的参考和凭证作用。市档案馆窗口以档为媒,用心用情温暖每一名群众。
十年来,市档案馆将市政务服务中心档案馆窗口与馆本部档案查阅窗口、改制企业档案查阅窗口打造成“黄金三角”,以一站式办结为基准,推行多站式服务。三个窗口紧密配合,共同努力,相互促进,全面推行预约查档、延时服务、全年假日无休等便民措施,为群众提供到馆查、跨馆查、网上查、掌上查等多渠道档案利用服务,倾心打造群众满意窗口。
十年来,市档案馆坚持履行职能和担当责任相统一,融情于众,全心全意为每一名查档群众服务。婚姻登记、土改地契、招工介绍信……这些泛黄的档案背后,牵动着百姓的切身利益。档案人如同城市记忆的守护者,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仔细筛选、提取有效信息:为房产纠纷当事人找到土改时期房产所有证存根,帮助群众办理公证、核实婚姻情况,为职工办理退休、享受医社保待遇提供凭证。
每一份档案都连着民心。一纸档案承载着民生温度,一份坚守诠释着责任担当。十年来,福州档案利用服务不断突破、持续升级,写下了档案工作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市档案馆将继续秉持初心,以更优质的服务、更创新的理念,为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贡献档案力量。(记者 燕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