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芳杰
救护车本应是生命之车,却被个别人滥用,成为“旅游专车”,如此行径是对社会公共信任的挑战。
据上游新闻,5月12日晚,自驾游车主张先生(化名)发布视频称:在西藏墨脱公路发现一辆挂着海南琼B牌照,车身有“经纬航空医疗急救站”字样的救护车一路鸣笛,让前方车辆让路(当地公路狭窄,采取了双进单出的限号政策),结果有游客发现该车并未执行急救任务,且车上人员都身穿便服,疑为公车私用。游客报警后,当地警方对事件进行了调查,拆除了车上违法加装的标志灯具(警报器)。
5月13日,三亚市卫健委发布情况说明,该车为隶属海南经纬航空医疗急救服务有限公司(民办营利性)的非急救医疗转运车,存在非紧急情况下使用警灯警报器等违规违法行为。已责令海南经纬航空医疗急救服务有限公司停业整顿、对所属全部车辆进行全面排查整改,并进一步依法依规从严查处。
三亚卫健委发布情况说明
救护车属于特种车辆,车上的警报器则是生命通道的“通行证”。礼让救护车,不仅是社会公序良俗,更是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以抢救警报之名,行个人旅游之实,对公共资源的滥用,荒唐且缺德。这样的行径,如果不得到根治,将无法消除公众对急救系统的信任。
案例中的车辆,隶属一家商业急救公司,属于非急救车安装了警报器,这反映出监管的盲区与漏洞,需要相关部门层层反问、追查,并对公众进行充分解释。视频拍摄场景,距今已有一个月之久,如果不是网上爆出,此类“见不得光”的行径,依然会继续横行,这让人反思,监管部门的流程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履行了有效监管。
本次事件的曝光,正是得益于网友的“随手拍”之举,这也给监管部门提出了公众参与共治的监督路径。鼓励公众对异常救护车行为提供线索,并进行核查,彻底根治“见不得光”的滥用行为。同时,可探索对违规使用特种车辆(救护车)的企业纳入黑名单,实施行业禁入,切断可能存在的灰色利益链。此外,也可考虑对车载GPS与警报器使用记录进行联动监管,追溯救急任务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