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宝藏,一位致力于为国之重器打造“慧眼”的杰出人物。他凭借着卓越的专业技能与执着的科研精神,投身于重大科技项目之中。在研发过程中,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他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使得那宛如“慧眼”般的装备逐渐成型。他的努力,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升立下汗马功劳,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洞察世界、掌控未来。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中国科技的辉煌篇章,成为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
周宝藏。
最近,在西藏拉萨,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调试,建成后将服务于我国天文和空间观测任务以及科普工作。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一部部长、“85后”高级工程师周宝藏是项目研发团队的一员。多年来,他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路“追光”前行,为“天问一号”探测器等国之重器打造“慧眼”。
说起从事的光学镜头结构设计,周宝藏总是滔滔不绝、思维缜密。周宝藏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7年入职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如果说光学设计是利用光学原理、光学设计与工艺‘操纵’光,那么结构设计就是将‘操纵’光的设备‘化虚成实’。”周宝藏说。
在初涉结构设计的两三年里,他一心扑在专业上,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2012年,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对接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一项最新技术,在此启发下,他发现公司在现有技术上有进步空间。
原来,福光股份在变焦镜头结构设计中惯用导杆与移动座的组合,来提供高精度的运动控制,确保变焦过程中画面的稳定性和清晰度。但在低温状态下,产品的合格率在20%左右徘徊,这就需要后期花费大量时间去修研,影响了生产进度和成本控制。
于是,他和团队有了大胆尝试。在“高变倍比、高分辨率、强透雾功能的变焦距摄像镜头”的结构设计上,他将导杆与移动座的组合替换成了滑架结构。滑架结构配合紧凑,能为镜头提供稳固支撑,在保证变焦镜头光学性能稳定的同时,将产品的低温合格率大幅提升到95%。公司采用这项技术设计的变焦镜头获得福建省专利二等奖。
2021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福光股份5家单位联合申报的“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项目启动。这个项目将诞生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落地西藏天文馆后,市民可通过它观看月球、八大行星,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等。
周宝藏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该项目。“这款折射式光学望远镜的最大镜片直径将达1.07米,而在这之前,世界上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直径是1.05米。随着口径的增加,透镜的制造难度会大幅增加,面型精度的把控更是难上加难,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周宝藏说,接到任务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既有面对挑战的压力,又涌动着创造新成果的兴奋。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项目已进入最后调试阶段。
入职以来,周宝藏完成近200项产品的结构设计开发,获得发明专利49项,实用新型专利37项,主导或参与了“天问一号”导航敏感器、高清可见光照相电视摄像机等研发。(记者 马丽清 通讯员 江超云 卓林 文/摄)
上一篇:白血病患儿乐游儿童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