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福州长乐机场驱鸟员,他们宛如空中的守护者。在繁忙的机场跑道旁,他们日复一日地与鸟儿“较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他们便开始巡视机场周边区域,寻找鸟儿的踪迹。一旦发现,便迅速采取行动,通过播放特殊声音、设置驱鸟装置等方式,将鸟儿驱离跑道。他们深知,每一只鸟儿都可能对航班安全构成威胁,所以他们毫不松懈,用自己的专业和坚守,护卫着每一架航班的安全起降,让人们能够安心地在天空中翱翔。
起降平安,这是每位民航人对航班最朴素的期望。在福州长乐机场,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奔走在跑道与绿地之间,用声波、猎枪与热成像仪打造“无鸟区”,守护每一次起降,他们就是驱鸟员。
在机坪上驱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五一”假期,记者跟随驱鸟员,走进清晨的场道一线,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工作日常。
驱鸟员使用猎枪在机场里面驱鸟。牛媛媛 摄
一线守护:
驱鸟车上的“飞行哨兵”
5月1日上午9时,记者跟随鸟防专员李鹏宇来到他们的工作区域,驱鸟员施锋、缪广艺开着两辆专业驱鸟车开展巡查作业。
这两辆黄色涂装的皮卡,是驱鸟员的“移动装备库”,车斗内分别装载着煤气炮与高音喇叭,不时发出鸟类的“惨叫”以及鸟类天敌的声音,以此驱散潜伏在机场的鸟群。
此外,车内配备了3个黑色手提箱,分别存放猎枪和弹药、维修工具以及热成像仪。猎枪和弹药用于紧急情况下执行驱鸟任务;维修工具用于巡查过程中检查、维修土面区40多套驱鸟设备;热成像仪用于夜间巡场护航。“晚上看不清,如果哪边有个白点,那八成就是躲在草丛里的鸟。”施锋说。
这种工作并不轻松,因为在轰鸣声与刺耳声波的包围中,驱鸟员们要一刻不停地驾车巡查、下车操作。在8个小时中,除了吃饭的时间,他们都要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度过。
“鸟击情况和鸟类季节活动变化有明显的关系,四五月份与九十月份是鸟类迁徙季节,而且恰逢航班高峰,因此驱鸟压力更大。”李鹏宇说,今年“五一”假期,巡查驱鸟班通过弹性排班与重点增援机制,强化高峰值守、设备巡检和极端天气应对,确保突发鸟情能够及时处置。
昼夜不息:
飞行安全的“六边形战士”
驱鸟员的工作,不是单人单车就可以完成的。“一般我们同时保持两辆驱鸟车不间断驱鸟。”缪广艺告诉记者,驱鸟工作要在航班运行期间不间断地开展。在福州机场,目前每天航前1小时(约为5时30分)到航后1小时(最早约为次日1时),都是驱鸟员的工作时间。
福州机场绿地总面积达148万平方米,这是驱鸟员日常巡查、驱鸟作业所覆盖的草地和生态区域。为了巡查这片区域,单辆驱鸟车年里程在4万公里至5万公里,日均里程100多公里,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若想胜任这项工作,仅靠体力是远远不够的。“作为鸟防专员的‘眼’和‘手’,驱鸟员不仅要懂设备、能上手,会用猎枪、热成像仪、激光设备等,还要具备一定的生态学和鸟类识别知识,精准判断鸟种、体重、飞行路径和危险等级,选择恰当的驱赶方式,并对鸟类活动频率、危险等级等数据进行持续记录与分析。”李鹏宇说。
为保障机场平稳运行,巡查驱鸟班组的7名成员全年都要坚守驱鸟岗位,日常还要随时待命,应对特殊天气或突发情况。“人防技防,共同防鸟;灭虫灭鼠,什么都灭。”李鹏宇笑称,驱鸟员们都是“六边形战士”。
源头治理:
让鸟类在机场“无粮可寻”
凌晨2时,随着最后一架驻场飞机落地靠桥,福州机场正式进入航后阶段,但是驱鸟员们一天中的第二个忙碌高峰期才刚刚到来。
他们所做的,依旧与驱鸟有关——进入场地限制区,检查绿草高度与灭虫情况。“在这里,我们就是要让鸟来了也找不到吃的。”施锋笑着告诉记者,控制草的高度是为了让它不长籽,这样一来,草籽没了、虫子少了,鸟儿来这里“无粮可寻”,自然没兴趣再来了。
“现代机场驱鸟,早就不是靠一杆枪解决问题了。”施锋介绍,目前机场已部署40多套固定声波驱鸟装置、煤气爆震设备和定向音箱,在重点区域按照设定频率自动发出驱鸟信号,形成覆盖式预警网。场内草地定期修剪,防止虫类鸟类。
机场部分区域还引入狗牙根、结缕草等低籽低花的改良草种,进一步从生态源头减少鸟类停留的诱因。“我们计划5年内完成草坪系统改造,实现全场生态防控。”李鹏宇说,接下来,福州机场还计划引入探驱一体系统,利用雷达与光电技术实现精准探测与远程驱离,并通过遥感数据预测候鸟迁徙情况,提升本场驱鸟效率。
凌晨3时,最后一批驱鸟员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宿舍休息。5个小时后,新一批驱鸟员接着上岗,开始新一天的工作。“确实忙,但忙得充实。”缪广艺坦言,别看小鸟体积小,一旦与飞机相撞就可能酿成严重事故。驱鸟工作容不得半点疏忽,这是对生命、规章和职责的尊重与敬畏。(记者 宋亦敏)
上一篇:格力电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种湿帘漏装防护结构及冷风扇”
下一篇:警情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