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公路中心,见证了一家三代接力养路半世纪的感人故事。在漫长的岁月里,老一代养路人以坚定的步伐,踏出了坚实的养路之路,他们的汗水洒在每一寸公路上,为交通的畅通默默奉献。到了中年一代,接过父辈的接力棒,继续在公路养护的岗位上坚守,将这份责任传承下去。如今,年轻一代又悄然崛起,他们怀揣着对公路事业的热爱,沿着前辈的足迹,继续书写着养路的传奇。一家三代,半个世纪的接力,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坚守与奉献的精神,让公路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五一”假期第二天,贯穿长乐的蜿蜒公路线上,橙色工装一如往常跃动,如同流动的旗帜,那是长乐公路中心养护师傅忙碌的身影。
其中,有一对父子。儿子林僖在潭头公路站精心布置“爱心驿站”,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应急药品、行车指南等便民服务;父亲林芳玲带领班站人员开展公路隐患排查,仔细检查路面,认真查看沿线的桥梁和涵洞。
更特别的是,76岁的爷爷林化梗在远程指挥,“这几处边坡要特别注意”。
长乐公路中心负责人说,林家三代人扎根公路养护一线,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在“流动的工位”上接力书写养路故事。
1971年,林化梗成为第一代养路人,手推车、扫帚、铁锹就是全部装备。炎炎烈日下,弓着腰填补坑槽;寒冬腊月里,顶着寒风清扫路面……他33年如一日护路,曾获得“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的荣誉。
2010年,接力棒传到第二代林芳玲手中。他的办公室里常年备着换洗衣物,抢险工具永远摆在最顺手的位置。台风天,他总是第一个冲出去抢险;新春佳节,他让同事回家团圆,自己留守值班。15个春秋里,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见证了他从学徒到公路站站长的蝶变。
2017年,“90后”林僖成为第三代养路人。虽然无人机巡检、智能养护系统让他的工作方式与祖辈大不相同,但每当穿上那件橙色工装,他依然能感受到爷爷和父亲传递的那份责任,“爷爷用脚丈量公路,我们用数据守护公路”。
长乐公路中心负责人说,从补丁摞补丁的砂石路到布满传感器的智慧公路,林家三代人用责任与担当串联起养路事业的年轮,那抹跃动的橙色始终是蜿蜒山路上最温暖的平安符。(通讯员 戴欣 记者 蒋雅琛)
上一篇:马尾:侨村“兑”出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