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小伙在海上漂了133天,因是中国人被拒救援,怎么活下来的

原标题:海南小伙在海上漂了133天,因是中国人被拒救援,怎么活下来的

1719年4月15日,著名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正式出版,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该小说主要讲述了鲁滨逊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了风暴,一个人漂流到了无人岛,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凭借顽强的意志力,他自给自足,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2个多月后,回到了故乡。笛福的小说,给世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不过,鲁滨逊漂流记毕竟是小说,不是真实发生的。然而,我国曾有一个年轻小伙和鲁滨逊的经历非常相似,在海上漂流了133天,被称为“中国的鲁滨逊”。他在海上漂了4个多月,靠什么活下来的呢?

1918年,潘濂出生在海南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武师,每天走街串巷收徒。所以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武术,强身健体,也是为了在乱世中能保护自己。1936年,父亲托人将他带去香港谋生。潘濂先在“坦达号”轮船上当学徒,3年后同英国一艘名叫“贝洛蒙号”的船只签约,在该船上当二等侍应生。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签约的这艘船会出事。

1942年11月23日下午两点十分,“贝洛蒙号”正在大西洋执行战时运输任务。当它行使到亚马逊河以东750英里处时,被德军U-172潜艇发射出的两枚鱼雷击中,55名船员大都不幸遇难。潘濂在船只下沉的过程中,立即穿上了的救生衣,在船爆炸前跳海了,捡回了一条命。他在海上漂了两个小时,终于发现了一艘救生筏,动手改装了一下救生筏,让它既能遮风挡雨,又能前进。

更令潘濂惊喜的是,救生筏的金属箱内,竟然有100多升淡水、罐头、信号弹和手电筒、饼干等。虽然淡水和食物不多,但能撑一段时间了,加上还有信号弹,让他对获救充满了信心。每当下雨的时候,他都会想办法收集雨水,然后存起来备用。很快,食物和淡水剩的不多了,必须寻找淡水和食物。由于潘濂水性不好,他经常在手腕上系一根绳子,另一端拴在救生筏上,防止自己落水。

手电筒的电量被耗尽了,潘濂取出里面的弹簧,和其他工具一起做成了钓鱼竿,用来钓鱼。不过,这个鱼竿只能钓那种比较小的鱼,不能钓大鱼。于是,他在救生筏的板子上弄下来了一颗钉子,把钉子弄弯,专门钓大鱼。有了大鱼竿,食物基本上得到了保障。生鱼肉很腥,难以下咽,还容易变质,潘濂就把它们晒着,做成鱼干,口感更好,也更好保存。海面上的天气变化无常,一次大风,让他损失了很多淡水和食物。为了活下去,他抓到了一只鸟,将其杀了喝鸟血解渴。宰杀鱼类的腥气引来了鲨鱼,潘濂没有逃跑,而是想方设法抓住了一条鲨鱼,喝鲨鱼血,把它的肉做成鱼片。

期间,潘濂曾有两次机会逃生。一天,他遇到了一艘货轮。船上的人看到了他,却因为他是中国人而没有救他。后来,他遇见了美国海军的侦察机,向其求救。这次,美军空投了一个浮标在海面山,但被大风暴卷走了,从而失去了逃生的机会。长时间缺乏食物和水,潘濂的身体变得很差,大腿、手臂等处长出了脓疮,身体浮肿。他只能通过狠狠掐自己来保持清醒,因为一旦昏睡过去,就会变成鲨鱼的食物。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发现海水的颜色变淡了,这个发现令他看到了希望。

1943年4月6日,潘濂在海上漂泊了100多天后,终于抵达了巴西海岸,被渔民救了。后来在英国领事馆的安排下,他返回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还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再后来,他移民美国,在纽约成家立业,于1991年1月初在布鲁克林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