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文献解读!欧美多国推行“不做常规防护”,国内会改吗

原标题:放射防护,文献解读!欧美多国推行“不做常规防护”,国内会改吗

有关放射防护的热搜将我们放射科推到了风口浪尖,各位影像同道们,你们还好吗?

放射防护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防护还是不防护?”在业内也是激烈讨论的焦点,大众都耿耿于怀的铅衣屏蔽,防辐射效果究竟如何?

你也许不知道

屏蔽防护可能会起反效果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个概念,何为“患者接触防护”?

根据英国放射研究所(BRITISH INST RADIOLOGY,BIR)的定义,患者接触防护是指直接应用于接受X线诊断程序患者的辐射防护,但不包括成像设备或房间设计中内置的防护。

包括两种类型的接触屏蔽:

  • 放置在患者身上,成像范围内部的铋屏蔽(平面内屏蔽);
  • 包裹在患者周围,成像范围外部的铅屏蔽(平面外屏蔽)。

我们常说的铅衣/防护服,属于平面外屏蔽,也是放射检查的传统防护措施。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穿上铅衣/防护服能够有效降低辐射风险,这似乎是一个百利无一害的做法。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度防护反而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01

一项2023年发布在《欧洲放射学》的芬兰学者Heli Riitta Sinikka Larjava的研究发现:辐射屏蔽措施可能对患者产生意想不到的不利影响。

01

大多数的CT,当使用平面外屏蔽时,可以观察到累积管电流的增加。

这种效果可能与螺距值有关,因为使用较大的螺距值时,图像重建算法需要来自感兴趣区以外的更多信息,而机器算法倾向于尽早增加管电流以保持足够的图像质量。

02

同样的研究环境中,屏蔽增加了受检者的有效剂量。

这种增加是由于散射辐射造成的,在使用固定管电流进行剂量测量的情况下,散射辐射与扫描区域边缘的距离呈指数关系,患者接触屏蔽节省的剂量也是如此。研究还指出,与检查的总剂量相比,实行屏蔽措施而节省的剂量可能非常小,也就是说,两种方法在辐射剂量上的差异可能并不显著

02

能证明上述结论的研究非常多,其实早在2019年,《美国放射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AJR)便有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屏蔽防护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没有,并且还存在增加患者剂量、降低图像质量的风险。

01

屏蔽提供的防护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成像范围外部的铅屏蔽,产生的辐射暴露几乎完全是由患者体内产生的内部散射造成,这无法避免,外部的铅防护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02

屏蔽防护会带来各种风险

大多数DR、CT等X线设备均配有自动曝光控制功能,可根据FOV(成像视野)自动调整参数,以此输出最佳质量的图像。若设备探测到光束范围内有屏蔽遮挡,会自动大幅提高射线剂量以穿透屏蔽,反而让患者受到更多辐射,同时图像质量也会下降

此外,辐射屏蔽容易导致重复检查增多,反而进一步加大了辐射剂量。例如常见的胸片或胸部CT需要对甲状腺进行铅围脖防护,很容易遮挡肺尖;此外,此项研究的统计结果指出,有91%的女孩和66%的男孩的骨盆DR摄影,其性腺防护的位置难以完全放置正确。

03

2021年发布的《欧洲对患者辐射防护的共识》也指出,放射学中的屏蔽防护作用已被重新评估,大多数情况下应当停止对患者的辐射屏蔽,甚至包括乳腺、性腺、眼球晶状体。

《共识》中指出,虽然我们主要进行的是成像平面外的屏蔽,但是出现成像内的屏蔽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 由于患者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操作人员在正确放置屏蔽物以遮盖放射敏感器官如上述提到的甲状腺、性腺时可能会遇到挑战。这种情况通常只有在拍摄完成图像后才能明显发现,因而可能导致无效屏蔽。
  • 用于屏蔽的高衰减材料可能会干扰自动曝光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反而可能导致患者受到更高的辐射剂量,而非达到预期的减量效果。
  • 所用的屏蔽物引起的光束硬化或条纹伪影会降低图像质量,并有需要重复曝光的可能性

总结来说,自2019年开始,不断有研究发现防护服的屏蔽价值低于带来的风险,因为它只能屏蔽外部辐射,而放射检查中受检部位以外受到的辐射都来自患者人体内部射线散射,防护服防不住;此外,使用防护服容易干扰设备的自动曝光控制系统,导致患者吸收的辐射剂量增加,同时出现伪影导致图像质量下降

欧美国家纷纷开始改变传统防护方式

随着X线成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可以实现曝光参数的最佳选择、更有效的保护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患者吸收的剂量已显著减少。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对屏蔽的价值提出了担忧,欧美国家也逐渐开始放弃传统的辐射屏蔽方式。

2019年4月份

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APM)率先发表声明,指出应停止在X射线诊断成像过程中对患者的性腺和胎儿进行屏蔽保护。此声明一经发布,震惊行业,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但很快就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在CT、DR等X射线检查中放弃为患者提供辐射防护,比如,自2021年3月1日起,美国儿童在进行X线检查时,不必像以前一样继续使用铅衣进行防护;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放射组织也纷纷表示支持并加入。

2020年

  • 意大利医学物理协会 (AIFM) 与意大利医学和介入放射学会 (SIRM) 以及放射技术人员科学协会联合会(FASTeR)发布了联合立场声明,确认在X线成像过程中停止使用防护工具来保护胎儿和患者性腺的常规做法。
  • 英国放射学会、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英国公共卫生学院、皇家放射科医生学院、放射技师学会和学院以及放射防护学会也发布了长达87页的《放射性诊断患者使用屏蔽保护指南》,指出在大多数成像情况下,不建议对患者进行辐射防护,只有少部分情况下可考虑使用防护,比如性腺与检查部位的距离小于5cm,或某类疾病短期内要反复接受多次X线检查等。

国家标准如何规定?

  • 以下列举几条X射线设备操作的防护安全要求:

6.5.1 每台 X 射线设备根据工作内容,现场应配备不少于《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配置要求》基本种类要求的工作人员、受检者防护用品与辅助防护设施,其数量应满足开展工作需要,对陪检者应至少配备铅橡胶防护衣

7.1.2 根据不同检查类型和需要,选择使用合适的设备、照射条件、照射野以及相应的防护用品。

7.2.2 进行消化道造影检查时,应严格控制照射条件和避免重复照射,对工作人员、受检者都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7.6.1 应做好乳腺摄影受检者甲状腺部位的防护。

可以看出我国非常重视辐射防护,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辐射防护三原则依旧是: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最近辐射防护的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网络的热议,很多网友留言表示:从来没穿过防护服。

从这些评论的语气来看,似乎有人认为国内的放射科都不再为患者提供任何防护措施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恐怕并非如此。

更可能的情况是:

  • 一方面,那些日常工作中一直在使用防护措施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可能并没有特别去发声评论。越是标准的操作流程,越会让人觉得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说明的。
  •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可能并不太了解什么叫做"防护措施",纵使被防护了可能也不清楚。

我们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推断所有医疗机构都已经完全抛弃了防护措施。这可能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事实上,大部分放射科在日常工作中依然会积极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以保护患者特别是孕妇和儿童的健康。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规做法。

互联网的发达使得很多人谈“辐”色变,还是那句话,抛开剂量谈辐射的都是耍流氓!

比如拍一张胸片产生的辐射为0.1mSV,相当于我们要暴露于自然环境下10天;头部CT检查一次产生的辐射为2mSV,相当于我们要暴露于自然环境下8个月。

一般来说,我们人体可接受的辐射剂量为3-4mSv/年,而一些特殊职业人群,比如从事放射工作的人群,一年不得超过50mSv,连续5年平均有效剂量不超过20mSv,所以做检查时,低剂量和避免多次扫描将大大减少患者所受辐射。

是否要效仿欧美

2019年至今,主要是欧美国家在推行“停止为患者提供辐射防护”,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完全照搬,毕竟中外医疗要求、就诊流程、标准差异很大。

我们应该从专业角度认真考虑铅衣等传统防护措施的实际价值和适用性。在使用时,可以更加灵活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防护不应该影响成像流程及诊断质量,适当的防护措施可以增强患者的诊断信心,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也需要平衡放射防护的实际效果、诊断需求和患者体验等各方面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和灵活的防护策略。但这需要医疗行业、监管部门和公众共同努力,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实践。

因此,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相关部门能够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医疗机构提供更明确的指引。同时,医院与患者之间也应该建立更深厚的互信关系,共同理解和支持最佳的中国标准。

来源:鼎湖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