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工作时,需要救护车随时待命

原标题:他们工作时,需要救护车随时待命

原标题:神舟十八号飞船的推进剂具有强腐蚀性和毒性,且易燃易爆,这使得加注工作成为整个发射场中最危险的工作之一(引题)

他们工作时,需要救护车随时待命(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羡茹 通讯员 鲍宜静

房间里,一群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有序操作。大门外,静静停着两辆救护车。这里并非是某医院的急诊科,而是航天科技六院801所神舟十八号试验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加注任务时的工作地。

据试验队技安组组长刘耀锋介绍,神舟十八号飞船的推进剂主要由燃料甲基肼、无水肼以及氧化剂四氧化二氮组成,“具有强腐蚀性和毒性,且易燃易爆”,这使得加注工作成为整个发射场中最危险的工作之一,稍有不慎,就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正因如此,每次试验队开展加注工作的时候,基地就会安排救护车在一旁等候。“不过,我们从来没有用过”。

重复几百遍的精密检测

加注前一天上午9点,按照发射场任务流程,汤海赵在厂房内进行加注前的关键准备工作——加注系统气密性检查。

这是神舟十八号飞船推进系统在加注前的一个主要检查项目,重点检测推进系统管路、各种连接器与控制阀门的气密性是否符合技术要求,避免在加注过程中及在轨飞行时出现工质泄漏等问题。

移动笨重的氦质谱检漏仪,蹲下用防静电薄膜裹住管路接口处、将检测探头伸入静置10秒,观察控制台数据变化,再站起身到下一个检测点……这样的操作,汤海赵一天要重复200多遍,频繁的蹲起动作时常让他觉得腰酸腿疼。

“身上再累,手上也不能急。整个加注系统管路总长超过百米,包含近200个阀门和连接口,任何一处密封性不满足要求,都会带来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从业二十多年,汤海赵的靶场工作证都装满了两个塑料袋。他实现了推进剂一滴不漏的光辉战绩。

下午4点,黄海和往常一样,来到各加注间检测室内推进剂浓度和存储温湿度。开始工作前,他用两只手依次握住静电泄放球,静静等待红灯变绿——这是体内静电电荷安全消除的信号。“如果屋里有推进剂泄漏,我又把静电带进来了,那可能会引发推进剂自燃或爆炸。”他解释道。

1998年进入801所以来,黄海一直在安全处工作,深知推进剂的危险性,也时刻谨记怎样规范操作才能消除潜在风险。他同时也是神舟十七号航天员返回回收搜救队伍的成员,即将执行返回舱内外无水肼检测及泄放口堵漏任务,确保一级剧毒物质无水肼不会泄漏到舱内,以防航天员和现场其他工作人员呼吸道被灼伤甚至中毒昏厥。

将仪器放到储存容器约两指宽的位置测量,记录相关数据,一切正常。小心关上加注间蓝色的泄爆门,黄海知道,次日将有一场硬仗要打——加注开始后,随着液体推进剂开始流动,这样的检测,他每小时都需要进行一次。

细化到千条的精确指挥

在试验队里,“1号”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它代表稳坐中军丝毫不乱的司令官,象征精确把控所有流程的守门人,也是协调整个系统运筹帷幄的调度员。801所神舟十八号试验队的“1号”,是加注指挥陈开莹。

从神舟十三号到神舟十八号,46岁的陈开莹已经是第6次执行载人飞船加注任务了,但她依然坚持用首次发射进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她的手册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试验队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时间节点,甚至精确到了分钟。每次召开班前、班后会,她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向队员重申“五不操作”原则,提醒大家要时刻秉持“责任心、敬畏心和平常心”。

加注当天,试验队一大早就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工作,加注大厅里和各设备间内很快响起了陈开莹沉稳的声音:“全体注意,下面进行推进舱燃料加注前准备……”4天里,这样的口令下达了上千条,精确到每个阶段、每个岗位甚至每个动作,打印出来可以堆成厚厚一摞。

时针拨回一周前,为了保证各岗位都能准确执行,在加注工作前,试验队还专门进行了两次口令演练和两次岗位演练,并对加注过程中意外泄漏、人员中毒、起火爆炸等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置与操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模拟,终于又一次圆满完成任务,实现了“1号”口中的“万无一失”。

连续数小时的精准操作

在酒泉,黄色是干燥的代表色,它可能是戈壁斜阳,或是大漠黄沙。但对于试验队来说,黄色却总是和潮湿、沉闷的水汽相伴。

“整个加注期间,现场所有人员都需要穿上这套黄色防护服才能作业。”一上午都在操作的张禹生终于能抽出时间歇口气,摘下帽子、脱下衣服,才发现额前的碎发和身上的衣裤都已被打湿。这并不是汗,而是液化的水珠。

为起到物理隔离作用,防护服由不透气不渗液的无纺布制成,而总装大厅和操作间里的温度常年保持在十几摄氏度,人体散发的水汽遇冷就在衣服内变成了水珠。“就好像是反过来穿的雨衣,贴在身上又湿又冷。”张禹生笑着说,“好在基地气候干燥,几分钟休息时间就干透了。”

简单喝了口水,张禹生又穿上这件不知道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几遍的防护服,继续爬上加注平台,开始持续数小时的工作。开关阀门、拆装堵头、连接管路……从早上8点半一直到晚上9点,他完成了所有加注指令。

在不远处的配气间,穿着白大褂的袁黎迎来了另一项挑战:给气瓶充气。推进分系统的正常工作离不开氦气,通过气体增压,促使燃料和氧化剂相遇发生化学反应,才能产生推举飞船的动能。但充气的过程和加注推进剂一样,并不简单。

“最关键就是不能着急,充气快了气瓶温度容易上升,热胀冷缩就会导致气压‘虚高’。”袁黎的带队师傅汤海赵解释说,“等静置回复到室温后,气瓶降压过多,可能就达不到产品飞行使用压力要求。”

2001年出生的袁黎入所刚满3年,脸上还挂着稚气,但手下的动作十分老练:挨个确认阀门开关状态,平均四五分钟计算一次充气速率,同时关注气瓶气压、产品气压、气瓶温度等数据,及时向“1号”汇报……持续一天半的充气环节,他按照指挥口令精准操作,实时监测气瓶温度和气压变化,灵活调整充气速度,最终确保气体全部缓慢匀速充入。

提起这个航天“新兵”,汤师傅的语气中难掩骄傲:“这小子干活手稳心也稳。”

加注工作开展的时候,正值清明假期,试验队队员们专程前往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祭奠。陵园刮起的风,吹得鲜红的队旗烈烈舞动。在英名墙前,他们向前辈们许下了“心怀赤诚拓天疆,圆满成功显担当”的庄严承诺。

20多天后,在同一块辽阔大地,这群胆大心细的年轻勇士写就了新的奇迹:4月26日3点32分,神舟十八号推进分系统推举神舟十八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成功与空间站对接。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