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梦来:深耕数字化应急融合领域 让“中国智造”走向世界舞台|影响力人物

原标题:占梦来:深耕数字化应急融合领域 让“中国智造”走向世界舞台|影响力人物

5年前,第一次站上四川经济影响力人物活动的颁奖台上,占梦来还是位初出茅庐的科创新星,他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开拓应急领域技术创新。4月19日,“四川城乡融合发展调研行暨致敬2023四川经济影响力人物活动”在射洪举行,占梦来再次捧起“四川十大青年企业家”的奖杯,他感慨道:“5年成长不易,再次获奖深感荣幸。”

占梦来

创立四川易诚智讯科技有限公司10年来,占梦来投身国家高水平科技独立自主系统的研发攻关,带领团队打造出数字化应急融合协同系统,以自研的国产化应急通讯软硬件产品实现相应国际产品的替代,助力“中国智造”走向世界舞台。

10年创业

深耕数字化应急协同治理

4月16日,记者走进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的四川易诚智讯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成果展厅内,记者的视线跟随公司发展足迹,一张照片跃然眼前,这是占梦来与他曾经的母校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领导的合影,定格下了他创业之初的澎湃热情。

时间回到多年前,怀揣梦想的占梦来敏锐地觉察出新经济领域的机遇,在国家大力提倡“双创”的背景下,他毅然决然地辞去百万年薪的外企工作,选择留在成都创业。

但他不是孤军奋战,公司在成立初期就选择和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此后,公司还与四川省社科院共同提出“治理为平,应急为战”的基层融合公共治理理念,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推进该领域国家标准的研制与推广工作,并分别与大华、新华三等全球500强品牌厂商在细分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形成强大国产化建圈强链产业生态。

借助专家智库力量,占梦来带领团队通过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持续开展数字化应急融合协同系统平台业务,向市场提供结构化预案智慧软件系统和配套应急通信保障装备。公司执行总裁张军也长年从事信息技术与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工作,2017年,他开始牵头制定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国家标准,目前带领公司成功主导3项国家标准。

3年蛰伏

从研发到市场的战略转变

作为一名青年企业家,占梦来始终给人一种亲近睿智的感觉,技术出身的他本身不擅长商务谈判,但近几年,跟随国家政策方向企业不断地发展,他也在尝试转型适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开拓市场上。

“2019年我们最终战略性亏损,因为研发了一些产品竞争力不大,没有市场需求,我们就把它停掉了。”面对创业瓶颈,占梦来将焦虑转换为对未来战略的思考。据介绍,公司目前产品属于数字化应急产业链中游,产业上游为板卡元器件公司和公有云平台服务商,产业下游为系统集成服务商,相对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应急指挥调度公司,易诚智讯技术优势则在于全数字化协同和跨灾种响应能力,但占梦来始终认为,再好的技术和系统也需要有市场需求的支撑。

事实上,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做了一款便携式应急指挥箱,起初是不被看好的”。占梦来介绍,过去发生自然灾害时,指挥者大多通过卫星电话进行指挥调度,如果要开视频电话会议,地点也大多局限在办公室,在实际的应急通讯指挥中存在诸多不便。

察觉到这个问题以后,公司的研发团队在原有基础上,将视频会议系统浓缩成仅有9公斤重的应急指挥箱,便于指挥者随时随地作出决策。通过去各方争取机会,和多地联动应急演练,最终花了3年时间,该款产品最终得到市场认可,而这项技术,全球也仅有两家公司拥有。

如果说经历疫情三年是一次修炼内功的蛰伏,那么2023年,正是占梦来带领公司实现收获,并看到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一年。去年,易诚智讯不仅推出多款新产品,参与了大运会保障等多个项目,为了市场需求,公司也计划落地更多的城市。

目前,易诚智讯的核心产品累计销售近3亿,近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为40.45%,2022 年,在疫情等不利外部环境下,全年合同及营收与上年同期相比均实现了增长翻番,“应急管理领域在未来10年内将成为千亿规模市场,将为公司带来稳定的发展预期和实现巨大的风口市场红利。”占梦来说。

全球视野

为战略大后方提供支撑保障

近年来,我国多地遭遇了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地方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较重。占梦来团队一直参与在防灾减灾救灾项目中,如今他在这道“防火墙”背后看到了新的机会,也让他更加坚定地希望将数字化应急领域做深做透。他也一直鼓励员工要拥有国际视野,保持创新能力,企业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目前,占梦来团队完成了基于数字结构化预案、实时应急数据分析与数字化指挥调度多级通信的深度融合,研发实现数字化应急融合协同系统,弥补安全应急产业链中预案分解融合、高可靠多级通信、实时多源数据应急状态识别等关键技术短板。今年1月6日,在易诚智讯成立10周年庆典上,占梦来站在台前回顾创业10年的风雨兼程,同时宣布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战略计划。他还希望,作为成都创业圈的一分子,通过数字化应急领域的开拓创新,能更好地为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提供支持和保障。

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